
(1).猶蕪沒。《宋史·食貨志上一》:“ 鄞 之鄉東西凡十四,而 錢湖 之水實溉其東之七。吏惰不虔,葑菼蕪翳,利失其舊,農人病焉。”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一》:“﹝ 龍潭 ﹞在平蕪中而獨不為蕪翳。”
(2).蕪雜隱晦(多指文章)。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引》:“ 楊子 之言,間多蕪翳。” 清 顧炎武 《天津》詩:“何人為史官,直筆掃蕪翳。”
“蕪翳”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蕪”和“翳”二字組成,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自然環境的荒廢與遮蔽
指土地因雜草叢生而荒蕪或被遮蔽,常見于古籍中描述農田、水域等自然景觀的荒廢狀态。例如:
文章的蕪雜隱晦
用于形容文章内容雜亂、表達不清晰。例如: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獻中,現代漢語使用較少,需結合語境理解具體指向自然還是文風。
《蕪翳》這個詞源于古漢語,意為“蕪雜昏暗”,形容景象或事物模糊不清、陰暗混亂的樣子。
《蕪翳》的部首是“艸”和“翟”,分别位于左邊和右邊。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記載,拆分《蕪翳》的筆畫數為15畫。
《蕪翳》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九辯》中:“人皆曰予以蕪翳窮。吾有言以茲會。汝亦望阙耶?”。此處的“蕪翳”意指困頓貧窮。
《蕪翳》的繁體寫法為「蕪翳」。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候《蕪翳》的寫法為「䒡翳」。
1. 整個房間被塵土覆蓋,一片蕪翳,看不清楚牆上的畫。
2. 他的眼前一片蕪翳,完全陷入了黑暗之中。
蕪雜、昏暗、模糊、陰暗、混亂
混沌、朦胧、籠罩、昏迷、無邊無際
明亮、清晰、整潔、有序、明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