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尚書省。《南齊書·蕭惠基傳》:“尚書令 王儉 朝宗貴望, 惠基 同在禮閣,非公事不私覿焉。”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诏策》:“ 和 安 政弛,禮閣鮮才,每為詔敕,假手外請。”《陳書·周弘正傳》:“道映庠門,望高禮閣。”
禮閣釋義
一、核心含義
“禮閣”為古代漢語複合詞,特指唐代尚書省禮部所屬的政務機構,是中央掌管禮儀、祭祀、科舉等事務的核心官署。其職能涵蓋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國家典禮、管理科舉考試等,具有顯著的行政與文化權威性。
二、詞源與構詞解析
二者合成“禮閣”,專指禮部官署,凸顯其職能與物理空間的結合。
三、曆史文獻例證
《唐六典·尚書省》明确記載禮部“掌天下禮儀、祭享、貢舉之政令”,其辦公機構即稱“禮閣”。敦煌文書P.2504號《天寶令式表》亦有“禮閣奏準”之例,印證其為官方文書常用術語。
唐代進士放榜後,新科進士需赴尚書省謝恩,稱“過禮閣”。北宋《冊府元龜》載:“及第進士谒謝……集于禮閣”,體現禮閣在科舉禮儀中的核心地位。
四、文化意涵延伸
“禮閣”在文學作品中常象征國家文教權威。如白居易《與元九書》雲:“禮閣之職,清而不要”,反映士大夫對禮部地位的認知;南宋《玉海》稱“禮閣典章,國之儀範”,進一步強化其文化象征意義。
五、與現代詞彙關聯
現代漢語雖罕用“禮閣”,但其文化基因仍存:
參考來源
“禮閣”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文獻中指向較為一緻,以下為詳細解釋:
“禮閣”指尚書省,是中國古代中央政府的重要機構,主要負責文書起草、政令頒布等事務。該詞由“禮”(禮儀、典章制度)和“閣”(官署建築)組成,字面可理解為“執掌禮儀典制的官署”。
《南齊書·蕭惠基傳》
記載:“尚書令王儉朝宗貴望,惠基同在禮閣,非公事不私覿焉。”此處“禮閣”即指尚書省,強調其作為官方機構的正式性。
《文心雕龍·诏策》
劉勰提到:“和安政弛,禮閣鮮才,每為诏敕,假手外請。”說明禮閣職能涉及诏書起草,且對人才要求較高。
《陳書·周弘正傳》
稱其“道映庠門,望高禮閣”,意指周弘正的學識和威望在禮閣(尚書省)中備受推崇。
“禮閣”是古代對尚書省的特定稱謂,與禮儀典章制度密切相關。如需進一步了解其職能或相關曆史人物,可參考《南齊書》《文心雕龍》等古籍。
安坐被捕鄙促秉性渤海灣不伏操絃赤骨遲想沖爽出家兒慈幼局跌份豆腐二不挂五反咬封疆大員分圭騧駠汗洽毫厘不爽亨煮緩怠皇極門花招祭醊絶密蹶躍科道墾民醨薄列柏馬蹏金曼陀林夢蝶迷煩懦弛排房鞶鑒偏才氣臌契心軟浪三日善錢勝過手刺束炬私祭桃萊藤黃腆贈貼妥童蒙頭段物頹踏閑伏校覆小生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