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謙稱。愚笨的設想。《晉書·石勒載記上》:“今之遲想:蓋以天下大亂,當須雄才。遙聞将軍攻城野戰,合於機神,雖不視兵書,闇與 孫 吳 同契……但得精騎五千,以将軍之才,何向不摧!”
“遲想”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遲想”讀作chí xiǎng(注音:ㄔˊ ㄒㄧㄤˇ),是謙稱自己愚笨的設想或想法,常用于自謙語境。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若需類似表達,可替換為“拙見”“淺見”等更通用的謙辭。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晉書》相關注釋。
遲想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辶和心,辶是表示"走路"的部首,心是表示"心思"的部首。
遲想的筆畫數為12畫,其中辶部由辶和幾個橫畫組成,心部由3個豎畫和3個橫畫組成。
遲想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易經·坤卦》中的一句話:"明入地中,故行遲想而不亂。"這句話意指明智的人在陷入困境時,能冷靜思考而不慌亂。後來,人們将"遲想"引申為在決策或行動之前慎重思考和考慮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遲想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遲想的寫法有所不同。遲用"辶"和"尺"兩個部首,想用"心"和"相"兩個部首,組合成字形。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以下是遲想的例句:
他性格遲鈍,遲想而行。
與遲想相關的組詞有:遲疑、遲緩、遲猶豫、遲疑不定。
與遲想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思索、深思熟慮、成竹在胸。
與遲想意思相反的詞語有輕率、魯莽、草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