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用銅鏡作裝飾的革帶。《左傳·莊公二十一年》:“ 鄭伯 之享王也,王以後之鞶鑑予之。” 杜預 注:“鞶,帶而以鏡為飾也,今西方 羌胡 猶然。古之遺服。” 清 薛福成 《庸庵筆記·幽怪一·漢宮老婢》:“佩以瓊琚,帶以鞶鑑。”
(2).引申為明顯。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銘箴》:“及 崔 胡 補綴,總稱《百官》,指事配位,鞶鑑可徵。” 詹鍈 義證:“ 範 注:‘鞶鑑有徵,猶言明而有徵。’‘鞶帶’,束衣的革帶。《斟詮》:‘古亦書箴詞於其上,以為鑑戒。’”
“鞶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指古代裝飾銅鏡的皮革腰帶,屬于服飾文化中的特殊器物。
建議結合《左傳》《文心雕龍》等古籍原文,進一步理解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差異。
在漢字中,鞶鑒是一個相對不常見的詞彙,但卻隱藏着豐富的文化内涵。它既有着超出常規的意義,又能夠窺探到古代漢字的演變曆程。
鞶鑒(pán jiàn)主要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徽章、紋章,用來表示身份、職位或特殊功績;二是指引以為戒的事物,可作為教訓或反面的典型。無論是紋章還是警示,鞶鑒都寓意着重要的象征意義。
鞶鑒的部首是金(钅)字旁,意味着它和金屬材質有關。鞶的拆分部首是革,而鑒的拆分部首是見,這兩個部首共同揭示了鞶鑒這個詞彙的構造。
鞶的總筆畫數是10畫,其中革部部首的筆畫數為8,其他部分的筆畫數為2。鑒的總筆畫數是17畫,其中金部部首的筆畫數為8,見部部首的筆畫數為7,其他部分的筆畫數為2。
鞶鑒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說文解字》中稱“鞶”為“甲鞔也,從韋,從革。凡鞶之屬皆從韋。”《康熙字典》對“鑒”字的解釋為:“陽契,以原木為制,以觀天之文者。”在繁體字中,“鞶”和“鑒”的部分字形保留了古漢字的特征。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鞶鑒的字形也曾有所不同。例如,古籍中的字形“鞶”多為左右結構,由兩個部首組成,而現代常見的結構則是上下結構。
1. 他佩戴着身上鞶鑒,顯示出他的地位和功績。
2. 這個悲劇是值得我們銘記的鞶鑒,要引以為戒,避免再次發生。
組詞:鞶帶、鞶鑒之殃、鑒戒、戒鑒
近義詞:警示、示範、教訓
反義詞:榜樣、典範、好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