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科道的意思、科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科道的解釋

(1).指科道官。 明 張居正 《請宥言官以彰聖德疏》:“竊以為科道乃朝廷耳目之官。”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 乾隆 二年,上以翰林班在科道前,科道掛珠而翰林獨否,不足以肅朝儀。”

(2).指科道兩衙門。 明 周暉 《金陵瑣事·雅谑》:“科道缺官,文選郎中請於 張江陵 。”《明史·職官志三》:“大約舍人有兩途,由進士部選者,得遷科道部屬……不由科甲者,初授班序,及試中書舍人,不得遷科道部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科道"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官職合稱,特指明清兩代中央監察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即六科給事中與都察院各道監察禦史的統稱。其職責以監察百官、肅正綱紀為核心,是維護皇權、監督行政的重要制度設計。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分解

  1. 指六科給事中,隸屬六部(吏、戶、禮、兵、刑、工)的獨立監察官。明代六科直接對皇帝負責,清代雍正後并入都察院。

    • 職責:審核六部公文、封駁诏令、糾劾官員失職。
    • 例:吏科給事中監察吏部任免,戶科監督財政收支。
  2. 指都察院下屬各道監察禦史。明代設十三道(對應十三行省),清代增至十五道。

    • 職責:巡察地方、監督司法、彈劾官吏腐敗。
    • 例:巡按禦史代天子巡視地方,權力極大,"大事奏裁,小事立斷"(《明史·職官志》)。

二、制度功能


三、曆史演變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明史·職官志》

    明确記載:"六科,掌侍從、規谏、補阙、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頒之;有失,封還執奏。"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明史》卷七十四。

  2. 《欽定大清會典》(乾隆朝)

    規定:"都察院掌察核官常,參維綱紀。率科道官矢言職,率京畿道糾失檢奸。"

    來源:清代官修《欽定大清會典·都察院》。

  3. 白鋼《中國政治制度通史》

    指出:"科道制度是明清皇權制約官僚體系的核心設計,但其獨立性隨皇權強化而遞減。"

    來源: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九卷。

  4. 吳宗國《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分析:"科道官的選任重視進士出身與清流聲望,實際監察效能受黨争與皇權幹預影響顯著。"

    來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381頁。


五、文化影響

"科道"一詞在清代文獻中常引申為直言進谏的象征。如《紅樓夢》隱喻"科道風聞"(第102回),反映其社會認知度。現代研究中,"科道"被視為傳統監察制度的代稱,體現古代權力制衡思想。

網絡擴展解釋

“科道”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以下分點說明:

  1. 明清官職體系中的科道
    這是該詞最核心的曆史含義,指明代和清代設立的監察機構,包含兩個部分:

    • 六科給事中:隸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負責審核政令、糾察官員,甚至可封駁皇帝诏書(如提到“封駁制敕和章奏”)。
    • 都察院監察禦史:分十三道(後增至十五道)監察地方,負責彈劾官吏、參與司法(如、4所述)。 兩者合稱“兩衙門”,是中央集權下重要的監察系統,直接對皇帝負責(補充其選拔考核嚴格)。
  2. 現代引申含義(較少見)
    部分現代辭書(如)将其解釋為“人才的學問或學術道路”,但這一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衍生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例句參考:

注意:若需進一步了解科道官職的品級演變或具體案例,可查閱《明史·職官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按辭倍殊璧海不世之業不知深淺慚恥茶皷朝房朝式撐眉努眼徹重倒插門诋疵訛混霏落賀獻江淮解構之言結清麂目聚義開古康複抗刭刊石跨馬礦床枯霜浪迹離橫靈快厲氣铓鑼蠻君麪闆迷蹤拳磨動木竹泥醉朋夥偏據秦畤曲衷色度商雒上翔眚災沈人蜀精四益唐哉皇哉談麈土霸王萎謝甕牖繩樞怃敖涎沫仙師硝熟瞎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