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科道官。 明 張居正 《請宥言官以彰聖德疏》:“竊以為科道乃朝廷耳目之官。”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 乾隆 二年,上以翰林班在科道前,科道掛珠而翰林獨否,不足以肅朝儀。”
(2).指科道兩衙門。 明 周暉 《金陵瑣事·雅谑》:“科道缺官,文選郎中請於 張江陵 。”《明史·職官志三》:“大約舍人有兩途,由進士部選者,得遷科道部屬……不由科甲者,初授班序,及試中書舍人,不得遷科道部屬。”
“科道”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以下分點說明:
明清官職體系中的科道
這是該詞最核心的曆史含義,指明代和清代設立的監察機構,包含兩個部分:
現代引申含義(較少見)
部分現代辭書(如)将其解釋為“人才的學問或學術道路”,但這一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衍生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例句參考:
注意:若需進一步了解科道官職的品級演變或具體案例,可查閱《明史·職官志》等史料。
科道,是一個富有神秘色彩且意涵深遠的詞彙,凝聚了千百年來華夏文明的智慧和哲學思想。它是謙虛、謹慎、修行的象征,是追求真理和和諧的方式。
科道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的“科”字的部首是禾,總共有八個筆畫;“道”字的部首是辵,總共有十個筆畫。
“科道”一詞最早出現在《道德經》中,被列為十大名著之一,被視為道家學派的經典之作。在繁體字中,“科道”被寫作「科道」,保留了其古樸而富有藝術感的形态。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科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舊時的“科”字是“禾”字下加上一個“鬥”字作為其部首,象征着人與天地間的連接與共生。而“道”字的古代寫法是在“辵”字左邊加上一個“首”字,意味着一條通往真理的道路。
1. 這位老師教授的學問淵博,深悉科道。 2. 學習科道需要耐心和修行的心态。
組詞:科學、科技、科學家、道德、道家
近義詞:修行、修煉、道德
反義詞:愚昧、無知、迷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