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緩怠的意思、緩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緩怠的解釋

緩慢松懈;拖延怠忽。《管子·重令》:“人心之變,有餘則驕,驕則緩怠……緩怠者民亂于内。” 梁啟超 《美國政治略評》二:“中央之司法機關無有也,僅恃各省之捐欵以充國用,而各省所捐又皆緩怠,時或無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緩怠"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緩"和"怠"兩個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側重于行動上的遲緩、懈怠、不積極。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核心含義:

    • 遲緩懈怠: 指行動或做事的速度慢,态度松懈,缺乏應有的緊迫感和積極性。強調在應該及時行動或處理事務時,表現出拖延、懶散的狀态。
    • 松懈拖延: 形容對事情不夠重視,未能抓緊時間辦理,帶有拖延、耽誤的意味。
  2. 字義拆解:

    • 緩 (huǎn): 本義指寬松、不急迫,引申為慢、延遲、推遲。如“緩慢”、“延緩”、“緩期”。
    • 怠 (dài): 本義指輕慢、不恭敬,引申為懶惰、松懈、不努力、不積極。如“怠慢”、“懈怠”、“怠惰”。
    • 組合義: “緩”強調速度上的慢和延遲,“怠”強調态度上的松懈和不積極。兩者結合,更突出了一種因态度消極而導緻行動遲緩、效率低下的狀态。
  3. 用法與語境:

    • “緩怠”常用于描述處理公務、履行職責、執行任務時的消極狀态。
    • 例如:
      • “處理公務不可緩怠。” (處理公務不能拖延懈怠。)
      • “因官員緩怠,緻使災情加重。” (因為官員辦事拖延懈怠,導緻災情加重。)
      • “他對工作總是緩怠應付,缺乏責任心。” (他對工作總是拖延懈怠地應付,缺乏責任心。)
  4. 近義詞辨析:

    • 懈怠: 強調松懈懶惰,不努力。與“緩怠”意思非常接近,常可互換,但“懈怠”可能更側重态度,“緩怠”則同時強調态度和行動上的遲緩。
    • 遲緩: 主要強調速度慢、不迅速,不一定包含态度上的懈怠。
    • 拖延: 強調有意或無意地把時間延長,推遲辦理。
    • 怠惰: 強調懶惰成性,不肯用勁。
  5. 例句參考(古籍):

    • 雖然“緩怠”作為固定複合詞在古代經典中不如單字“緩”或“怠”常見,但其含義在古籍描述行為态度的語境中多有體現。例如:
      • 《周禮·地官·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七日緩刑。” (這裡的“緩”有寬緩、不急促之意,雖非直接“緩怠”,但體現了“緩”在行政措施中的含義)。
      • 《後漢書·班固傳》:“今論者但知誦虞夏之《書》,詠殷周之《詩》,講羲文之《易》,論孔氏之《春秋》,罕能精古今之清濁,究漢德之所由。此學者之大患,而非通人之所緩怠也。” (此句“緩怠”可理解為懈怠、輕視。意指博古通今、探究漢德本源是重要之事,非通人應懈怠輕視的)。

“緩怠”意指行動遲緩、态度松懈、辦事拖延不積極。它強調的是一種因主觀上的懈怠、懶惰或重視不足而導緻的工作效率低下、未能及時行動的狀态,常用于批評公務處理或任務執行中的消極表現。

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緩怠”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huǎn dài,其核心含義為“緩慢松懈;拖延怠忽”。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2.文獻出處

3.應用場景

4.負面影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查閱《管子》或梁啟超相關著作(參考、3、4)。

别人正在浏覽...

百達柱保護色八字門樓彩陶文化蠶矢大抵彈事貂丁抵刑鬥觸二京賦番椒改曆高銳割取還役盒飯禾生耳鑒戒箋書箋缯節哀順變敬明矜救積日絫久口鋒蠟珠類省試兩栖類邌曙邏伺馬尼拉門眷命蹇時乖名酒内列鲇魚上竹盤螭棚閣俏眼窮搜豈直賞戀沈灰釋肩事繇疏間夙本醰粹蝭蟧頹倚荼錦突梯土團外國佬五侯第汙僻顯騃子相國莊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