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名。一名海藤。常綠小喬木。葉對生,橢圓形,花單性,實為漿果。産于 印度 、 越南 等地。樹皮滲出的黃色樹脂,有毒,經煉制,可作繪畫用的黃色顔料,也稱“藤黃”。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七·藤黃》:“今畫家所用藤黃,皆經煎煉成者。”《紅樓夢》第四二回:“就是顔色隻有赭石、廣花、藤黃、胭脂這四樣。”
藤黃是一種具有多重用途的天然物質,其定義、來源及用途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藤黃是藤黃科植物藤黃(Garcinia hanburyi)的幹燥樹脂,來源于常綠喬木的樹皮或莖幹滲出液。該樹高約18米,小枝四棱形,葉對生呈橢圓形,花單性,漿果為果實,主要産于印度、越南等地。
藤黃毒性較強,内服需遵醫囑,過量易緻頭暈、嘔吐甚至死亡。外用也需謹慎,避免接觸開放性傷口。
又稱玉黃、海藤、月黃等。
以上信息綜合了植物學、藥學及文化應用,需注意其毒性并遵循專業指導使用。
《藤黃》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生長在藤上的黃色物質”,常用來指代一種中藥材,也可以用來指代一種有黃色外皮的水果。
《藤黃》的部首是“艸(艹)”,總共包含10個筆畫。
藤黃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醫藥的文獻中。藤黃是一種珍貴的中藥材,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藤黃*********被廣泛用于療治某些疾病。
《藤黃》的繁體字為「藤黃」。
在古代漢字中,藤黃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寫法可能因時代演變而有所改變,但基本意思相同。
1. 這塊藤黃看起來新鮮,應該是很有藥用價值的。
2. 這種藤黃水果味道酸甜可口。
組詞: 藤黃水果、藤黃中藥、藤黃樹。
近義詞: 藤黃、山藤黃、藤黃屬。
反義詞: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