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荒種地的人。《解放日報》1944.12.18:“安置新墾民二八六五五戶,共一二六二四八人,大大救濟了貧民和難胞。”
“墾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開荒種地的人,在不同語境中可引申為勤勞開拓的群體。以下是詳細解釋:
“墾民”由“墾”(開墾、開拓)和“民”(人民、農民)組成,字面指開墾荒地的農民。這一概念源于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當時大量土地荒蕪,需人力開墾以增加糧食産量,墾民因此成為推動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隨着語言演變,“墾民”逐漸擴展為象征勤勞、進取精神的人,尤其指代積極開拓新領域或克服困難的群體。
定義主要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詞典,曆史實例源自《解放日報》報道。
墾民是一個漢字詞,由“墾”和“民”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亻(人)和田(田字底部的“人”字旁),共有11畫。
“墾民”一詞來源于中國農業發展曆史。它指的是開墾土地并從事農業的人民,也可以指農民或者開荒者。
在繁體字中,“墾民”的寫法依然是一樣的。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是,“墾民”這個詞的寫法在古代和現代是相同的。
1. 這個地方的墾民們通過辛勤努力,将一片荒地變成了肥沃的農田。
2. 墾民們用汗水和智慧,為家鄉帶來了繁榮和富裕。
開墾、農民、墾殖、墾荒、墾土等。
農夫、農戶、農人、農家等可以作為“墾民”的近義詞。
城市居民、非農人口等可以作為“墾民”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