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絃的意思、操絃的詳細解釋
操絃的解釋
操琴,彈奏。 唐 劉禹錫 《德宗皇帝挽歌》:“操絃調六氣,揮翰動三辰。”《舊唐書·衛次公傳》:“ 次公 善鼓琴,京兆尹 李齊運 使其子交歡,意欲 次公 授之琴, 次公 拒之,由之終身未嘗操絃。”
詞語分解
- 操的解釋 操 ā 拿,抓在手裡:操刀。操觚(手持木簡,指寫詩作文)。操管(執筆,指寫作)。操刀必割(喻不失時機,要當機立斷)。 控制、掌握:操舟。操縱。 從事:操心。操辦。操作。操持。操勞。操之過急。 體力的鍛
- 絃的解釋 絃 á 同“弦”①②⑥。 筆畫數:; 部首: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操絃
“操絃”為古漢語詞彙,由“操”與“絃”(通“弦”)二字複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手持琴弦并彈奏的動作,引申為演奏弦樂器的行為。以下從字義、典籍用例及文化内涵分述:
一、單字釋義
- 操(cāo)
- 本義:持、握。《說文解字》釋:“操,把持也。”
- 引申:掌控、操作,如“操琴”即執琴演奏。
- 絃(xián)
- 本義:樂器上的絲線,後作“弦”。《禮記·樂記》載:“絲聲哀,哀以立廉……絃歌之聲不絕。”
- 注:古文中“絃”與“弦”通用,特指琴、瑟等弦樂器的發聲部件。
二、複合詞釋義與典籍用例
“操絃”一詞強調以手撥動琴弦的演奏動作,常見于古籍:
三、文化内涵
“操絃”不僅指技術動作,更承載傳統禮樂精神:
- 修身之器:儒家視琴為修身載體,《禮記》言“君子無故不撤琴瑟”,操絃為陶冶心性之法。
- 情感媒介:嵇康《琴賦》稱琴可“感蕩心志,發洩幽情”,操絃成為文人抒發志趣的途徑。
四、現代用法辨析
今多寫作“操弦”,但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仿古語境或專業文獻:
- 例:古琴研究中,“操弦技法”指左手按弦、右手撥弦的配合技藝(參考《中國音樂詞典》)。
參考資料:
-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 《禮記正義》(鄭玄注,孔穎達疏)
- 《淮南子集釋》(劉文典撰)
- 《琴操校注》(吉聯抗輯)
網絡擴展解釋
“操絃”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cāo xián,其核心含義為操琴、彈奏,特指彈奏弦樂器。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操:意為“操作、掌握”,引申為演奏樂器的動作。
- 絃(弦):指琴弦,代指弦樂器(如古琴、琵琶等)。
- 合義:指通過撥動或按動琴弦來演奏樂器,強調對樂器的熟練運用。
2.文獻例證
- 唐代劉禹錫在《德宗皇帝挽歌》中寫道:“操絃調六氣,揮翰動三辰”,描述通過彈琴調和自然之氣,展現音樂與天地和諧相通的意境。
- 《舊唐書·衛次公傳》記載:“次公善鼓琴……終身未嘗操絃”,說明“操絃”與彈琴行為直接相關。
3.使用場景
- 多用于古代詩文或曆史記載,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可替換為“彈琴”“演奏”等更通用的表達。
4.字形說明
- “絃”是“弦”的異體字,二者含義相同。現代漢語中“弦”更常見,但古籍中多用“絃”。
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詞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唐代文學或音樂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隘門白漢稻百年之約撥發不孥傳發辭簡義赅篡僞德輶如羽典司跌磕斷莊負魁附說複議概義甘旨海紅行幫蚝甲桓蒲會衆見處漸浸減色極譜救亡空濤寇掠枯悴勞事累形酹祝禮化澟澟隆功茗柯名我固當木鞋南榻牛刀暖衣飽食女仞朋酒千金一諾青鹢親智丘壑丘林軟障試液霜蟲疏衰素門俗衆土地公公亡過違德五正賢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