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安坐的意思、安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安坐的解釋

(1).安穩地坐着。謂不勞神費力。《莊子·說劍》:“大王安坐定氣,劍事已畢奏矣。”《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年四十當安坐,年五十當安卧。” 唐 韓愈 《講學解》:“子不知耕,婦不知織,乘馬從徒,安坐而食。” 宋 朱熹 《答黃直卿書》:“其勢駸駸,恐未容飽食而安坐也。”《兒女英雄傳》第二五回:“公公隻管安坐前廳靜聽消息。” 戴望舒 《秋》詩:“我是微笑着,安坐在我的窗前。”

(2).古時坐的一種姿勢。 清 鳳韶 《鳳氏經說·四牡》:“古者之坐皆跪。安坐,坐而著于蹠也。危坐,坐而直其身也。” 清 恽敬 《困說》:“古者危坐任膝,安坐任足,夷坐任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安坐是現代漢語中的常用動詞短語,其核心含義指“安穩、平靜地坐着”,強調坐姿的舒適與狀态的安定。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釋義,該詞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一、本義:身體姿态的安穩

指身體平穩、放松地處于坐姿狀态,無勞作或移動。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明确釋義為:“安穩地坐着。”例如:“老人安坐在藤椅中曬太陽。”此用法強調物理狀态的靜止與舒適感,常見于描述休憩場景。

二、引申義:心理或行為的靜止

引申為“安然不動”“置身事外”,含被動或消極意味。

《漢語大詞典》(卷三)指出其可表“不勞而獲”或“不主動作為”,如古語“安坐而食”(《漢書·貨殖傳》),批判不事生産而坐享其成的态度。現代語境中,“安坐旁觀”亦暗含對漠然态度的否定。


權威參考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卷三). 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安坐”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安穩地坐着,強調無需勞神費力的狀态,如「饑餒在城中走街串巷,瘟疫則安坐在城門口」。現代語境中,常描述長時間保持坐姿的行為,如「安坐在電腦前工作」。

  2. 典籍引證
    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該詞,例如:

    • 《莊子·說劍》提到「大王安坐定氣,劍事已畢奏矣」,體現從容不迫的姿态;
    • 《三國演義》中「使君寬懷安坐」表達安撫對方靜候的意圖。
  3. 古時坐姿禮儀
    在古代禮儀中,“安坐”特指一種坐姿:臀部貼于腳後跟,雙膝自然着地,與“危坐”(挺直身體)和“夷坐”(隨意盤坐)形成對比。

  4. 現代延伸意義
    可引申為“不行動、不作為”的消極狀态,如朱熹所言「未容飽食而安坐」,暗含對安逸的警示。

總結來看,“安坐”既描述具體坐姿,也隱含狀态和态度,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語詞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鳌天班聯沉吟不語觸興篡政撣人貂鼠東揚西蕩憣校感驗高真空光域故實航标滑串流口花崗岩地貌溷屏昏醉活頭兒交唇機節急攘攘極限運動捐局跼蹴隽秀闿敏兩犀吏用祿粟秘寶迷惑視聽靡類明昭末釁木架目睛匿瑕疋婁品調屏對搶呼前一陣子氣觸少慢差費麝檀時苗殊怪說說而已殊形詭狀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天雨粟頭尾脫腳脫銷外閑闱姓無聞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