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安坐的意思、安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安坐的解釋

(1).安穩地坐着。謂不勞神費力。《莊子·說劍》:“大王安坐定氣,劍事已畢奏矣。”《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年四十當安坐,年五十當安卧。” 唐 韓愈 《講學解》:“子不知耕,婦不知織,乘馬從徒,安坐而食。” 宋 朱熹 《答黃直卿書》:“其勢駸駸,恐未容飽食而安坐也。”《兒女英雄傳》第二五回:“公公隻管安坐前廳靜聽消息。” 戴望舒 《秋》詩:“我是微笑着,安坐在我的窗前。”

(2).古時坐的一種姿勢。 清 鳳韶 《鳳氏經說·四牡》:“古者之坐皆跪。安坐,坐而著于蹠也。危坐,坐而直其身也。” 清 恽敬 《困說》:“古者危坐任膝,安坐任足,夷坐任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安坐”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安穩地坐着,強調無需勞神費力的狀态,如「饑餒在城中走街串巷,瘟疫則安坐在城門口」。現代語境中,常描述長時間保持坐姿的行為,如「安坐在電腦前工作」。

  2. 典籍引證
    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該詞,例如:

    • 《莊子·說劍》提到「大王安坐定氣,劍事已畢奏矣」,體現從容不迫的姿态;
    • 《三國演義》中「使君寬懷安坐」表達安撫對方靜候的意圖。
  3. 古時坐姿禮儀
    在古代禮儀中,“安坐”特指一種坐姿:臀部貼于腳後跟,雙膝自然着地,與“危坐”(挺直身體)和“夷坐”(隨意盤坐)形成對比。

  4. 現代延伸意義
    可引申為“不行動、不作為”的消極狀态,如朱熹所言「未容飽食而安坐」,暗含對安逸的警示。

總結來看,“安坐”既描述具體坐姿,也隱含狀态和态度,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語詞典》等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安坐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安靜地坐着,不動。 拆分部首和筆畫:安坐的部首是宀(mian)和人(ren),共有6個筆畫。 來源:安坐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最早見于《周禮·春官掌教禮》一書。 繁體:安坐的繁體字是「安坐」。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安坐的「坐」字在上方還有一個「罪」字的表意符號,表示當時人們在坐的時候,需要以坐而不做罪過的态度來安坐。 例句:她安坐在沙發上,享受着安靜的時光。 組詞:靜坐、安靜、靜心坐。 近義詞:安甯坐、平靜坐。 反義詞:不安坐、忙亂坐。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