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童蒙的意思、童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童蒙的解釋

(1).幼稚愚昧。《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朱熹 本義:“童蒙,幼稚而蒙昧。”《淮南子·俶真訓》:“皆欲離其童蒙之心,而覺視於天地之間,是故其德煩而不能一。” 三國 魏 嵇康 《遊仙》詩:“授我自然道,曠若發童蒙。” 晉 葛洪 《抱樸子·诘鮑》:“且夫遠古質樸,蓋其未變,民尚童蒙,機心不動。”

(2).指無知的兒童。 晉 葛洪 《抱樸子·正郭》:“中人猶不覺,童蒙安能知?” 唐 元稹 《江邊》詩:“散誕都由習,童蒙剩懶散。”《三國演義》第四三回:“雖三尺童蒙,亦謂彪虎生翼。” 朱自清 《<文心>序》:“按照老看法,這類書至多隻能指示童蒙,不登大雅。”

(3).指童年。 唐 韓愈 《祭窦司業文》:“我之獲見,實自童蒙。既愛既勸,在麻之蓬。” 清 錢謙益 《母李氏仍前贈》:“事夫篤疾之餘,訓子童蒙之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童蒙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年幼無知、心智未開的孩童,強調其處于需要啟蒙教育的階段。以下從權威辭書角度分層解析其釋義與文化延伸:


一、核心釋義

  1. 幼童的蒙昧狀态

    《漢語大詞典》定義:“童蒙,指知識未開的兒童。”其中“童”指年幼者,“蒙”取草木初生之象,喻指人初始混沌未明的認知狀态。《辭源》進一步闡釋:“蒙謂暗昧,童蒙言幼小無知”,強調其需教化引導的特性。

  2. 教育語境中的啟蒙對象

    在儒家經典中,“童蒙”特指待受教的學子。《易經·蒙卦》彖辭:“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指教育需順應孩童主動求學的天性。此義項被《古代漢語詞典》收錄,列為經典用例。


二、文化内涵延伸

  1. 教育哲學的象征

    “童蒙”在傳統文化中承載教化理念。《禮記·學記》以“玉不琢,不成器”喻童蒙需經雕琢,成為後世蒙學思想的核心意象。

  2. 謙辭用法

    《現代漢語詞典》指出,明清文人常以“童蒙”自謙,如“鄙性童蒙”(李贽語),表學識淺薄之意。


三、權威典籍參考

(注:因學術規範要求,古籍原文引用不提供網絡鍊接,需參考紙質或權威數據庫版本;現代辭書可通過出版社官網或國家知識資源平台驗證。)

網絡擴展解釋

“童蒙”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1.幼稚愚昧的狀态

指心智未開、蒙昧無知的狀态,常用于形容人或群體的思想未啟蒙。

2.指無知的兒童

特指年幼且缺乏知識的孩童,常見于古典文學。

3.代指童年時期

在部分語境中,直接指代人的童年階段。

4.道家哲學淵源

據《通玄真經》(即《文子》)記載,“童蒙”與道家心法相關,體現返璞歸真的思想,說明其不僅是日常詞彙,更蘊含哲學深意。


該詞既可描述蒙昧狀态,也可指具體人群或人生階段,且與道家文化關聯。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易經》《淮南子》等典籍原文,或參考《通玄真經》的道家闡釋。

别人正在浏覽...

八哥白酦白雲青舍背穴别士冰槊不曉世務慘重刺薊從要盜巢道果東臯子冬霰房老高唐觀觚盧國舅喝墨水畫夾歡忭化育鑒達勦民矯形麇竄亢旱瞰臨恐竦勞動保險羸困賃舂駱丞落可的鑪冶買點木食恁樣虐人牛眠錢櫃錢引乾音窮巷陋室窮虛熱地裡的蚰蜒睿谟如儀升玄疏忽職守説證酥軟陶桴突壞午朝狹吝縣鼓銜泣小侑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