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幼稚愚昧。《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朱熹 本義:“童蒙,幼稚而蒙昧。”《淮南子·俶真訓》:“皆欲離其童蒙之心,而覺視於天地之間,是故其德煩而不能一。” 三國 魏 嵇康 《遊仙》詩:“授我自然道,曠若發童蒙。” 晉 葛洪 《抱樸子·诘鮑》:“且夫遠古質樸,蓋其未變,民尚童蒙,機心不動。”
(2).指無知的兒童。 晉 葛洪 《抱樸子·正郭》:“中人猶不覺,童蒙安能知?” 唐 元稹 《江邊》詩:“散誕都由習,童蒙剩懶散。”《三國演義》第四三回:“雖三尺童蒙,亦謂彪虎生翼。” 朱自清 《<文心>序》:“按照老看法,這類書至多隻能指示童蒙,不登大雅。”
(3).指童年。 唐 韓愈 《祭窦司業文》:“我之獲見,實自童蒙。既愛既勸,在麻之蓬。” 清 錢謙益 《母李氏仍前贈》:“事夫篤疾之餘,訓子童蒙之日。”
“童蒙”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指心智未開、蒙昧無知的狀态,常用于形容人或群體的思想未啟蒙。
特指年幼且缺乏知識的孩童,常見于古典文學。
在部分語境中,直接指代人的童年階段。
據《通玄真經》(即《文子》)記載,“童蒙”與道家心法相關,體現返璞歸真的思想,說明其不僅是日常詞彙,更蘊含哲學深意。
該詞既可描述蒙昧狀态,也可指具體人群或人生階段,且與道家文化關聯。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易經》《淮南子》等典籍原文,或參考《通玄真經》的道家闡釋。
童蒙(tóng mé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童(少年)和蒙(懵懂無知)。它表示年幼時的無知和幼稚。
拆分部首和筆畫:童字的部首是立,共5個筆畫;蒙字的部首是艸,共13個筆畫。
來源:童蒙一詞源于古代,早在《莊子·德充符》中就已經出現。“蒙蒙乎其未始有生民也”,即指懵懂無知之際。後來,童蒙成為了一個常用詞語。
繁體:童蒙的繁體字為「童矇」。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童蒙的字形可能稍有不同,如童字可能寫作「㚟」,而蒙字可能寫作「黾」。然而,現代所用的字形仍然是「童蒙」。
例句:他還小,所以對這個世界仍然充滿了童蒙。
組詞:童心、蒙昧、幼稚、無知。
近義詞:幼稚、愚昧、無知。
反義詞:成熟、聰明、睿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