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酒味薄。《新唐書·食貨志四》:“﹝ 建中 ﹞三年,復禁民酤,以佐軍費,置肆釀酒,斛收直三千,州縣總領,醨薄私釀者論其罪。”
(2).澆薄。 唐 權德輿 《答左司崔員外書》:“師友之義缺,醨薄之風起。”
醨薄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醨”與“薄”兩個語素構成,其含義可從字源、本義及引申義三方面解析:
醨(lí)
《說文解字》釋為“薄酒也”,即味淡的酒。其字形從“酉”(酒器),強調與酒相關。
例證: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衆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衆人皆醉,何不跟着吃酒糟、飲薄酒?)
薄(bó)
本義指草木叢生處(《說文》),後引申為“厚度小”“濃度低”,如“薄酒”“薄禮”。與“醨”結合後,強化“淡薄”的性狀。
“醨薄”最初專指酒液寡淡,缺乏醇厚口感。
典籍例證:
白居易《效陶潛體詩》:“瓶中有醨酒,案上無文書。” 此處“醨酒”即淡酒。
唐宋以降,“醨薄”從具體味覺擴展至抽象的社會批判,形容人情澆薄或世風浮淺。
文學例證:
陸遊《北窗》:“老厄殘年百事闌,人情醨薄酒杯寬。” 感歎世情冷淡,唯借酒消愁。
《楚辭·漁父》王逸注:“舉世皆濁,衆人皆醉,而獨清醒者,苦于醨薄之俗。” 批判社會風氣淺薄混沌。
現代漢語中,“醨薄”屬書面雅詞,多見于文學或學術文本,保留“淡薄”核心義,如:
“時代浮華,人心醨薄,堅守本心尤為可貴。”(《漢語大詞典》用例)
結語
“醨薄”以酒喻世,由物及人,凝練體現了漢語“具象到抽象”的思維特色。其詞義演變亦折射出傳統文化對物質與精神厚薄的辯證思考。
“醨薄”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酒的口感或濃度較低,品質不夠醇厚。這一含義源于古代文獻記載,如《新唐書·食貨志》提到唐代為增加軍費禁止民間釀酒,官方壟斷釀酒後“醨薄私釀者論其罪”,即禁止私釀低質酒類。
比喻人情、世風浮薄,缺乏敦厚質樸的品德。例如唐代文人權德輿在《答左司崔員外書》中批評“師友之義缺,醨薄之風起”,指師友間情義缺失導緻社會風氣敗壞。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等典籍或權威詞典。
暗疏謗詞蹅踏成羣敕造摧錯大登當選砥草疊金黃頂帽發暢否塞高級小學鈎絲官廕鼓慄瀚漫和舒惛亂佳傳嬌揉造作畸畯禁忌證克逮克容科征塊根來派來往藜飡郦其陸放翁妙藝命工牧業内聖外王牛尾貍千載一彈诮呵傾墜秦書八體秋厲擾綏人情洶洶人心如面融怡社交才能釋詞濕洳壽身水蓮斯芬克司鐵綽銅琶外家拳晚雕味況項枕綫雞斜門心不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