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醊的意思、祭醊的詳細解釋
祭醊的解釋
亦作“ 祭餟 ”。祭酹,祭祀。《中阿含經·舍梨子相應品》:“祠祀諸天,祭餟先祖。”《南史·劉杳傳》:“不得設靈筵及祭醊。”
詞語分解
- 祭的解釋 祭 ì 對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儀式:祭奠。祭禮。祭靈。祭典。祭掃。 供奉鬼神或祖先:祭祖。祭天。祭祀。祭竈。 使用(法寶):祭起一件法寶。 祭 à 姓。 筆畫數:; 部首:示; 筆順編號:
- 醊的解釋 醊 ì 祭祀時把酒灑在地上:“男女老壯皆相與賦斂,緻奠醊以千數。” 連續祭祀:“八陛,陛五十八醊,合四百六十四醊。” 筆畫數:; 部首:酉;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祭醊(jì zhu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祭祀儀式中的一種獻酒行為。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釋義進行分項說明:
一、基本釋義
祭醊指在祭祀時以酒灑地或澆灌于祭品之上,以示對神靈或祖先的敬獻與追思。其核心動作是“酹酒”,即傾灑酒液完成祭祀儀軌。
示例:
“設祭醊于墓前,以告先靈。”(《後漢書·祭祀志》)
二、字義解析
-
祭(jì)
- 本義為向神靈或祖先供奉物品以示崇敬。《說文解字》釋:“祭,祭祀也。從示,以手持肉。”
- 引申為通過儀式表達追念之情,如祭奠、祭拜。
-
醊(zhuì)
- 通“酹”,特指将酒灑于地面以敬神。《廣雅·釋天》注:“醊,祭也。”
- 《玉篇·酉部》明确:“醊,以酒沃地祭也。”
三、典籍記載與用法
-
曆史文獻
- 《史記·封禅書》載:“其下四方地,為醊食群神從者及北鬥雲。”此處“醊”指以酒食祭祀。
- 《漢書·郊祀志》亦有“其醊神之禮”的記載,強調祭祀中獻酒的環節。
-
文化内涵
祭醊融合了“酒”作為通神媒介的象征意義,體現古人“以酒達誠”的信仰觀念,常見于宗廟、陵墓等莊重場合。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祭醊”一詞多用于書面語或學術語境,描述傳統祭祀禮儀。例如:
“清明祭祖時,常有祭醊之儀,表達對先人的緬懷。”(引自《中國禮儀大辭典》)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中國禮儀大辭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注:因未搜索到可驗證的線上權威鍊接,此處僅标注文獻來源,未提供網頁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祭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 拼音:jì zhuì()。
- 詞義:指祭祀時以酒灑地、祭奠亡靈的行為,即“祭酹”。例如《南史·劉杳傳》中提到“不得設靈筵及祭醊”,表明與喪葬禮儀相關()。
2.詞源與結構
- “醊”的單獨含義:
- 作動詞時,表示“連續祭祀”或“灑酒于地以祭奠”(《說文解字》及《後漢書·何顒傳》均提及此用法)。
- 如王安石《祭盛侍郎文》中“欲醊棺前”,即指灑酒悼念。
3.文獻用例
- 佛教典籍《中阿含經》載“祠祀諸天,祭餟先祖”,說明“祭醊”(同“祭餟”)用于宗教或祖先祭祀場景()。
4.使用場景
- 多用于古代禮儀或宗教文本,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常見于曆史文獻、佛經注釋或學術讨論。
5.注意
- 該詞與“祭奠”“祭祀”近義,但更強調“灑酒”這一具體儀式動作。
若需進一步探讨古代祭祀禮儀或相關詞彙的演變,可參考權威古籍或語言學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鮑林被出伯玉知非部居錯刑打呼噜大甯點焊電鑒鬥牙拌齒風語府丞魚孵卵器覆蒙格裡曆乖咈孤高花前月下降叛兼遣奸違警動精擇極日累疊林薄嶺峤理訟羅天大醮買進慢緩馬騌馬足苗情褭絲排仗品脫撲滿清退清允裘皮三胡食蘗拾骨室韋受罰手影戲疏記思鲈脍素木床套服鐵橋體膚完履宛缛文王操祥颷小夜班遐統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