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粝飯。 明 唐順之 《禮部郎中李君墓志銘》:“公儉樸而寡欲,糲飰敝衣,終身常然。”參見“ 糲飯 ”。
“粝飰”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粝”和“飰”兩字組成,具體含義如下:
粝(lì)
指粗糙的米或未精加工的糧食,即粗糧。例如《史記·陳丞相世家》中“亦食糠粝”的“粝”即表示粗劣的食物,常與“精米”相對。
飰(fàn)
是“飯”的異體字,本義為煮熟的谷物,後泛指日常飲食。古文獻中“飰”與“飯”通用,如《說文解字》釋為“食也”。
整體含義
“粝飰”即指粗米飯或粗劣的飲食,常用來形容生活簡樸清苦。例如,古人用“粝飰充饑”表達以粗糧果腹的境況,體現安貧樂道或物質匮乏的狀态。
注意
該詞現代已極少使用,多見于古文或特定文學作品中。若您是在某處文本中見到此詞,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分析其引申義或象征意義。
粝飰是一個漢字,它的意思是食物粗糙、沒有加工處理的食品。
拆分部首和筆畫:
粝的部首是米,筆畫數為11。
飰的部首是食,筆畫數為13。
來源:
粝飰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本文字學著作中。它是由米和食兩個字組合而成,表達了食物沒有加工過程,樸實無華的意思。
繁體:
繁體字是「糲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寫法并不像現代的簡化字,它更加複雜。例如,「糲飰」在古代用的是篆書、隸書等字體。
例句:
他們改變了生活方式,開始追求健康的粝飰。
組詞:
粝饅頭、粝飯、粝谷、粝米、粝粉
近義詞:
原糧、天然食品、未加工食品
反義詞:
加工食品、精制食品、熟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