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侍者連續更替地侍候着。《詩·大雅·行葦》:“肆筵設席,授幾有緝禦。” 鄭玄 箋:“緝,猶續也;禦,侍也。兄弟之老者既為設重席,授幾又有相續代而侍者。”一說,恭敬不安貌。 毛 傳:“緝禦,踧踖之容也。”
“緝禦”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單字訓诂及曆史文獻進行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和《古代漢語詞典》的釋義,該詞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一、基本釋義 “緝禦”指“連續不斷地侍奉”,常用于描述臣子對君主恭敬勤勉的侍從行為。其中“緝”取《說文解字》“績也”之本義,引申為持續不斷;“禦”據《爾雅·釋言》“侍也”,特指侍奉尊長。《詩經·大雅·行葦》中“肆筵設席,授幾有緝禦”即為此義,描述周代宴飲禮儀中侍者有序奉食的場景。
二、字源考據
三、引申義項 在《周禮·春官》等禮制文獻中,“緝禦”特指典禮中侍者按序行進的規範動作,包含“步趨有節”“進退合度”的儀态要求,如《禮記·玉藻》所述“周還中規,折還中矩”的禮儀标準。此用法多見于先秦典籍,漢唐後逐漸式微。
四、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作為獨立詞彙使用,但在研究古代禮制、經學訓诂時仍具學術價值。相關語義可參照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及上海古籍出版社《詩經注析》等權威注本。
“緝禦”是一個源自《詩經》的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侍者或侍從的行為狀态,其含義存在兩種不同角度的解釋:
連續更替侍候
根據鄭玄的箋注,“緝”意為“續”(連續),“禦”指“侍”(侍奉)。組合起來表示侍者輪替服侍的場景,如《詩經·大雅·行葦》中“授幾有緝禦”描述宴席中侍者有序交替照料賓客的情景。
恭敬謹慎的态度
另一說來自毛傳,将“緝禦”解釋為“踧踖之容”,即侍者因恭敬而表現出局促不安的神态,側重禮儀中的謙卑姿态。
補充說明:該詞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籍注解或文學研究。兩種解釋分别從行為模式和儀态角度切入,可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白字本途鼈殼並頭叢餅子波池澄坐崇崛崇牙搊飕大洲電抗餓鄉惡業發末宮廊觥觞瑰英賀彩花姑娘篁筍火栰醬蒙洚水稼事經費靜女謹峻襟素就逮口幹舌焦賴親廊頭唠喀李天王龍勺旅況緑衣馬喙滿處閩海乾涸牽絲傀儡巧同造化器待遒密騷煩沙拉拉申析十二分野飾説熟聞損兵折将瑣近迢遠屠各穨雲賢望細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