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ody]∶身體
骨肉歸複于土。——《禮記》
(2) [flesh and blood]∶骨和肉
(3) [intimate;kindred]∶比喻至親
親生骨肉
骨肉關系
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此之謂骨肉之親。——《呂氏春秋·精通》
恨透了秦始皇,說他無緣無故築什麼萬裡長城,害得人家骨肉分離。——《孟姜女》
(1).指身體。《禮記·檀弓下》:“骨肉歸復于土,命也!”《三國演義》第一○五回:“ 平 叱曰:‘丞相新亡,骨肉未寒,汝焉敢造6*反!’”
(2).比喻至親,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親人。《墨子·尚賢下》:“當王公大人之於此也,雖有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誠知其不能也,不使之也。” 唐 沉亞之 《上壽州李大夫書》:“ 亞之 前應貢在京師,而長幼骨肉萍居于 吳 。”《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兵火之際,東逃西躲,不知拆散了幾多骨肉!”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章四:“久别重逢,情逾骨肉。”
(3).指同姓的人。《宋書·王懿傳》:“北土重同姓,謂之骨肉。”
(4).比喻文章充實的内容。《平山冷燕》第六回:“莫怪文章生骨肉,謫來元是掌書仙。”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骨肉漢語 快速查詢。
“骨肉”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指身體
源自《禮記·檀弓下》中“骨肉歸復于土,命也”,表示人的軀體最終回歸自然。例如《三國演義》中“骨肉未寒”即形容人剛去世不久。
骨和肉的物理組合
字面意義為骨骼與肌肉,常見于描述生理結構或物理損傷,如“骨肉為泥”。
比喻至親關系
指父母、子女、兄弟等血緣親屬,強調親密無間的情感聯繫。例如:
骨肉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含“骨”和“肉”兩個部分。
根據漢字的組成規則,可以将骨肉分别拆分為“骨”和“肉”。
“骨”字的部首是“骨”,總共有十三畫;
“肉”字的部首是“⺼”,總共有六畫。
骨肉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形容相親相愛的親屬關系。比喻血親親屬之間的關系緊密,像是身體的骨頭和肌肉無法分離。
在繁體字中,“骨肉”仍然保持相同的意義和寫法。
古時候,《說文解字》中将“肉”字的寫法區分為“⺼”和“月”,表示不同層次的意義。而“骨”字則沒有另外的寫法。
1. 父母為子女付出了太多,正是血濃于水的骨肉之情。
2. 他們兄弟情深,是真正的骨肉兄弟。
3. 在困難時期,他們相互扶持,真正體現了骨肉親情。
骨肉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使用,形成新的詞語,例如:
骨肉相連、骨肉未寒、不顧骨肉、分骨肉、骨肉分離等。
骨肉的近義詞有親人、親屬、血脈,它們都表示親密的血緣關系。
骨肉的反義詞是外人、陌生人、敵人,它們都表示與自己沒有親屬關系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