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ody]∶身體
骨肉歸複于土。——《禮記》
(2) [flesh and blood]∶骨和肉
(3) [intimate;kindred]∶比喻至親
親生骨肉
骨肉關系
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此之謂骨肉之親。——《呂氏春秋·精通》
恨透了秦始皇,說他無緣無故築什麼萬裡長城,害得人家骨肉分離。——《孟姜女》
(1).指身體。《禮記·檀弓下》:“骨肉歸復于土,命也!”《三國演義》第一○五回:“ 平 叱曰:‘丞相新亡,骨肉未寒,汝焉敢造6*反!’”
(2).比喻至親,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親人。《墨子·尚賢下》:“當王公大人之於此也,雖有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誠知其不能也,不使之也。” 唐 沉亞之 《上壽州李大夫書》:“ 亞之 前應貢在京師,而長幼骨肉萍居于 吳 。”《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兵火之際,東逃西躲,不知拆散了幾多骨肉!”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章四:“久别重逢,情逾骨肉。”
(3).指同姓的人。《宋書·王懿傳》:“北土重同姓,謂之骨肉。”
(4).比喻文章充實的内容。《平山冷燕》第六回:“莫怪文章生骨肉,謫來元是掌書仙。”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骨肉漢語 快速查詢。
"骨肉"是漢語中兼具生物學與情感雙重内涵的複合名詞,其釋義體系包含三個層面:
一、生物學構成 指代人體骨骼與肌肉組織,《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骨和肉,比喻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關系"。這種物質屬性在《黃帝内經》中已有"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的生理學論述。
二、血緣親屬關系 《漢語大詞典》将其引申為"比喻父母、兄弟、子女等至親"。這種語義演變源于古代宗法制度,《禮記·檀弓》載"骨肉歸複于土"即指血緣親屬的生死關聯,現代漢語中"骨肉團聚""骨肉分離"等表達均承襲此義。
三、文學隱喻意象 在古典詩詞中常作為情感載體,如杜甫《麗人行》"态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描繪人體之美,白居易《長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則通過"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折射出血緣關系的時代變遷。
“骨肉”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指身體
源自《禮記·檀弓下》中“骨肉歸復于土,命也”,表示人的軀體最終回歸自然。例如《三國演義》中“骨肉未寒”即形容人剛去世不久。
骨和肉的物理組合
字面意義為骨骼與肌肉,常見于描述生理結構或物理損傷,如“骨肉為泥”。
比喻至親關系
指父母、子女、兄弟等血緣親屬,強調親密無間的情感聯繫。例如:
庵堂傲霜白地将軍白馬長史迸溼避稅波險不可同日而語猜詐殘困潮忽忽沉默廚戶敦牂二氏廢興諷席鈇質公裳工休骨都顧戀化分锽锽黃泥化外簡訟淨盡精金良玉句胪孔道列峙離附立足之地荦荦大者蠻畜彌靡拏捏鳥舉千金字秋戰散灰扃戶商較神龜樂剩餘勞動沈誣啴諧同心竭力推擇外牧亡道未成年人帷座五擾五司污窪香鼠閑趣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