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叩頭行禮。 元 關漢卿 《玉鏡台》第三折:“我坐着窄窄半邊牀,受了他怯怯兩拜禮,我這裡磕頭禮拜卻回席,剗地須還了你。” 元 無名氏 《隔江鬥智》第四折:“祝千秋磕頭禮拜,不知道 赤壁 東風大會垓,可似這今朝奏凱。”《水浒傳》第五三回:“一住五日, 戴宗 每日磕頭禮拜,求告 真人 ,乞救 李逵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那老母但看見佛菩薩像,隻是磕頭禮拜,謝他覆庇。”
“磕頭禮拜”是中國傳統禮儀中的成語,指通過跪地叩頭表達對尊長或神明的敬意。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由“磕頭”和“禮拜”兩部分組成:
二、曆史背景與出處
三、用法與延伸
四、例句參考
“那人聽了這話,向郭孝子磕頭。”(《儒林外史》第三八回)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演變或具體文獻案例,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學作品。
《磕頭禮拜》是一個常用的成語,用來形容人們對某個人或某個物件的崇敬、崇拜之情。它表示人們以敬重、虔誠的心态向他人或神明行禮、跪拜。磕頭禮拜體現了對他人或神明的尊敬和恭敬。
《磕頭禮拜》這個詞由五個漢字組成,分别為“石”、“首”、“示”、“礻”、“拜”。其中,“石”是它的部首,代表了它屬于“石”類的漢字。總共有15畫。
這個詞源于古代漢族文化中的一種禮節,即人們在表示崇敬、敬仰之情時跪下并用額頭輕輕接觸地面,以示恭敬。這種行為在曆史上很常見,被稱為“磕頭禮拜”,後來也引申為對他人的高度敬重。
《磕頭禮拜》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磕頭禮拜”,除了一些筆畫的變化外,整體上和簡體字并沒有太大差别。
在古代,人們對“磕頭禮拜”的寫法并沒有規定一個固定的标準。不同的文人、書法家、刻字工匠可能會有一些個人的變化。但總體上,古時候的寫法基本與現代相同,隻是在字形的一些細節上有所不同,比如橫畫與豎畫的長度、彎曲的程度等。
1. 他對長輩非常尊敬,每次見到他們都會恭敬地行磕頭禮拜。
2. 在教堂裡,信衆們聚集在一起,齊聲念經并行磕頭禮拜。
組詞:磕磕絆絆、頭等大事、禮節、拜神、虔誠。
近義詞:跪拜、叩首、頂禮膜拜。
反義詞:輕蔑、冷漠、無禮、不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