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正之道。 漢 劉向 《說苑·君道》:“惡惡道不能甚,則其好善道亦不能甚。”
(2).佛教語。指地獄、餓鬼、畜生三道。《壇經·行由品》:“依此偈修,免堕惡道。”《敦煌變文集·維摩诘經講經文》:“ 持世 告假 帝釋 曰:‘我修行日久,悟法分明,不可取你人情,交我再沉惡道。’”《法苑珠林》卷九六:“寧止不行,勿行邪道,身壞命終,堕於惡趣。” 唐 白居易 《畫彌勒上生幀記》:“遍念一切惡趣衆生,願同我身,離苦得樂。” 明 無名氏 《四賢記·構釁》:“ 王氏 女子,雙親早逝,繼亡祖母,恐淪惡趣,仰祈超度上 瑤池 。”
“惡道”一詞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世俗語境和佛教文化理解:
一、世俗含義 指不正當的行為或道路,強調違背道德準則的惡劣行徑。例如:
二、佛教術語 特指輪回中的三種苦難境地(三惡道):
佛教典籍如《壇經》提到“依此偈修,免堕惡道”,《法苑珠林》也警示“甯止不行,勿行邪道,身壞命終,堕于惡趣”,均強調修行以脫離惡道。
補充說明:現代使用中,“惡道”多出現于文學或宗教讨論,日常口語較少使用。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佛教經典文獻。
惡道是指邪惡的道路或行為,表示邪惡、不道德的行為或境地。
惡道的部首是心字旁和辶(走),拆分成心和辶兩部分。
惡道的總筆畫數為12畫,其中心部5畫,辶部7畫。
惡道是漢字詞彙,來源于古代漢語。
在繁體字中,“惡”字的寫法為「惡」,在字形結構上與簡體字有所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惡”字辶部的位置在上方,中間為心部,下面為口部,形狀與現代漢字稍有差異。
1. 他沉迷于賭博,一直走在惡道上。
2. 這些惡道行為嚴重違反了社會的道德準則。
1. 惡意:指有意進行的惡毒行為。
2. 惡劣:形容極其惡劣的環境或條件。
3. 惡化:指情況或狀态變得更加嚴重或惡劣。
1. 邪惡:指具有極端惡意或邪惡本性。
2. 不善:指行為或品性不好。
1. 善良:指行為正直、有益于他人、具有高尚品質的。
2. 正道:指正确、正派的道路或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