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伏的意思、搜伏的詳細解釋
搜伏的解釋
搜索隱伏之敵。《資治通鑒·唐肅宗至德二載》:“ 回紇 葉護 使其将軍 鼻施吐撥裴羅 等引軍旁 南山 搜伏,因駐軍嶺北。”《金史·忠義傳三·斜烈》:“初至 商州 ,一日搜伏,於大竹林中得 歐陽脩 子孫,問而知之,併其族屬鄉裡三千餘人皆縱遣之。”
詞語分解
- 搜的解釋 搜 ō 尋求,尋找:搜集。搜尋。搜求。搜讨。搜羅。搜刮。搜索枯腸。 檢查:搜查。搜身。搜腰。搜捕。搜索。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網絡擴展解釋
“搜伏”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ōu fú,其核心含義為搜索并制服隱伏的敵人或罪犯。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搜”:指尋找、探查,強調主動搜索的行動;“伏”:本義為趴下、隱藏,引申為制服或隱伏的敵人。
- 組合後,表示通過積極行動尋找并制服潛伏的敵對勢力或罪犯。
2.曆史用法與出處
-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軍事或治安場景。例如:
- 《資治通鑒》提到“搜伏”指軍隊搜索山間隱伏的敵人。
- 《金史》記載官員通過“搜伏”行動解救被擄百姓。
3.延伸意義
- 除字面意義外,也可比喻對潛在威脅的排查與清除,如現代語境中打擊犯罪或反腐行動。
4.相關詞語
來源說明
如需查閱完整曆史用例,可參考《資治通鑒》《金史》等文獻原文(部分内容見、3)。
網絡擴展解釋二
《搜伏》這個詞可以拆分為搜(sōu)和伏(fú)兩個字。其中,搜是由手(扌)和叟(又)兩個部首組成,又稱為手部,表示與手有關的意思;伏是由人(亻)和伏(攵)兩個部首組成,又稱為人部,表示與人相關的意思。
《搜伏》一詞源自于古代漢字,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搜字在古代是寫作「攝」,而伏字在古代是寫作「服」。在繁體字中,這兩個字依然保留了古代的寫法,即「搜」和「伏」。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搜字在古代的寫法是「攝」,由21個筆畫組成,其中包括了一部分現代漢字中已經不常見的部首和筆畫。伏字在古代的寫法是「服」,由8個筆畫組成,也包含了一些不常見的部首和筆畫。這種古代漢字的寫法在現代漸漸廢棄,被簡化後的字形所取代。
以下是「搜伏」一詞的例句:
1. 他們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搜伏行動,抓獲了多名涉案嫌疑人。
2. 這次搜伏行動徹底摧毀了犯罪團夥,恢複了社會的安甯。
與「搜伏」相關的組詞有:搜查、搜捕、搜尋、搜集等。這些詞彙都與搜尋、追捕、收集相關。
近義詞包括:搜捕、搜索、追捕等,它們與搜伏意思相近,都指追蹤、搜尋或捕捉犯罪嫌疑人。反義詞可以根據具體的語境而變化,比如在警方行動中,反義詞可以是釋放、放人等。
總之,《搜伏》是一個由「搜」和「伏」兩個字組成的詞彙,意為追捕、搜尋或捉拿犯罪嫌疑人的行動或過程。該詞源自古代漢字,有繁體字的形式存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也與現代不同。在使用中可與其他相關的詞彙組合使用,近義詞包括搜捕、搜索、追捕等,而反義詞則取決于具體的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