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方麯 ”。1.竹織方扇。多用以障面。《北史·楊愔傳》:“後有選人 魯漫漢 ,自言猥賤,獨不見識。 愔 曰:‘卿前在 元子思 坊騎秃尾草驢,經見我不下,以方麴鄣面,我何不識卿?’ 漫漢 驚服。” 明 楊慎 《丹鉛總錄·物用·方麯》:“《北史·楊愔傳》‘以方麯障面’,讀者不解‘方麯’為何語。按《説文》作筁,蠶薄也……《方言》‘薄謂之曲’,此雲‘方麯障面’,蓋竹織方扇也。”一說方曲形如餅而四棱,以木為之,亦團扇之類。見 清 褚人穫 《堅瓠秘集·扇》。
2.曲黴的一種。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笨麴并酒》:“作白醪酒法:用方麴五斤,細剉,以流水三鬥五升,漬之再宿。”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笨麴并酒》:“冬米明酒法……用方麴十五斤酘之。米三鬥,水四鬥,合和釀之也。”
“方麴”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竹制方扇(障面工具)
指古代用竹編織的方形扇子,主要用于遮擋面部。這一用法在《北史·楊愔傳》中有記載:楊愔曾以“方麴障面”質問魯漫漢,對方因羞愧而驚服。明代楊慎在《丹鉛總錄》中也提到“方麴”即竹織方扇,形制類似團扇。
釀酒用的曲黴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方麴”是制酒時使用的一種曲黴,如“用方麴五斤,細剉,以流水三鬥五升,漬之再宿”。這裡的“麴”同“曲”,指發酵用的微生物。
注意:提到的“成語解釋”(遵循傳統方法)可能為誤讀,權威古籍中未發現此用法。建議以竹扇和酒曲兩種釋義為主,具體需結合文獻上下文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