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轍迹交錯。謂退車回駛。《管子·小匡》:“平原廣牧,車不結轍,士不旋踵,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尉缭子·戰威》:“止如堵牆,動如風雨,車不結轍,士不旋踵,此本戰之道也。”
(2).轍迹交錯。亦作“ 結徹 ”。謂車輛往來不絕。《漢書·文帝紀》:“故遣使者冠蓋相望,結徹於道,以諭朕志於單于。” 顔師古 注引 韋昭 曰:“使車往還,故徹如結也。” 唐 陳子昂 《昭夷子趙氏碣頌》:“年二十七,褐衣遊 洛陽 ,天下名流,翕然宗仰……故蓬居窮巷,軒冕結轍。”《舊唐書·玄宗紀論》:“ 象郡 、 炎州 之玩, 雞林 、 鯷海 之珍,莫不結轍於象胥,駢羅於典屬。”
“結轍”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主要含義,需結合古籍文獻和現代語義理解:
軍事場景中的紀律性描述
原指戰車撤退時車轍交錯卻不混亂,士兵不後退,體現嚴明的行軍紀律。如《管子·小匡》記載“車不結轍,士不旋踵”,《尉缭子·戰威》也有類似表述,形容軍隊進退有序。
交通場景中的繁榮景象
引申為車轍交錯、車馬絡繹不絕的狀态,多用于描述使節或商旅頻繁往來的盛況。如《漢書·文帝紀》記載“冠蓋相望,結徹於道”,唐代陳子昂的頌文中也使用該詞形容門庭若市。
現代語境中,該詞衍生出事物間相互關聯、彼此印證的抽象含義,常用于文學或學術領域,強調事物發展的内在聯繫。需注意“結轍”常與“憑轼”組合為成語“憑轼結轍”,特指車馬不絕于道的景象(出自《子華子·晏子問黨》)。
結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結局或結果。
結轍的部首是纟(糸),總共有11畫。
結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學創作中。在古代詩詞中,結轍指的是打破傳統的韻律規則,出現新的韻腳或節奏,使詩意更加豐富和生動。隨着時間的推移,結轍逐漸演化為表示結局或結果的意思。
結轍在繁體字中寫作結轍。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結轍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然而,它的基本形态和現代漢字相似,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1. 終于等到了盼望已久的結轍。
2. 在戰争的最後,和平與安甯終于取得了結轍。
1. 結局
2. 結果
3. 轍
4. 結尾
5. 了結
1. 結果
2. 成果
3. 完成
4. 完結
5. 了結
1. 開始
2. 開端
3. 起步
4. 初步
5. 起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