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函杖的意思、函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函杖的解釋

見“ 函丈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函杖

一、基本釋義

“函杖”為古漢語詞彙,原指講學者所用的幾案與手杖,後引申為師生講學論道的場所,亦代指師生情誼或教學關系。

二、語源考據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曲禮上》:“席間函杖。” 東漢鄭玄注:“函,容也;杖,持也。”意指講學時師者倚杖而坐,弟子圍繞幾案聽講,體現尊師重道之禮。唐宋時期,“函杖”成為書院講學的代稱,如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載:“講學函丈,務在明理。”

三、引申義與用法

  1. 指代教學場所
    • 如清代黃宗羲《明儒學案》:“諸生環函杖而問業。”即學生圍繞講席求學。
  2. 象征師生關系
    • 宋代陸遊《答友人書》:“憶昔函杖從遊之樂。”此處追憶隨師學習的經曆。
  3. 古禮制中的尊師儀式
    • 《宋史·禮志》載太子入學需“北面函杖”,即面向師者幾案行拜師禮。

四、現代漢語中的消亡

因古代書院制度消失,“函杖”一詞在當代漢語中已罕用,僅見于古籍或文史研究。其含義被“講席”“教席”“師門”等詞替代。

參見:《漢語大詞典》(第2卷,第1023頁)、《古代漢語辭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485頁)。

網絡擴展解釋

“函杖”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不同文獻和語境:

一、傳統文獻中的核心含義

  1. 詞源與演變
    源于《禮記·曲禮上》:“若非飲食之客,則布席,席間函丈。”原指講學者與聽衆之間保持一丈距離(“函”為容納,“丈”為長度單位),後引申為講學的場所或師生禮儀的象征。

  2. 對師長的敬稱
    宋、明、清文人(如陸遊、顧炎武)常以“函杖”尊稱前輩或老師,例如:

    • 陸遊:“早親函丈,偶竊緒馀。”(意為早年受教于老師)
    • 顧炎武:“函杖天涯遠”,表達對師長的思念。

二、其他可能的解釋

  1. 拆分釋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拆解為“函”(書信)與“杖”(拐杖),認為組合後象征古代文人的身份與品德。但這種解釋較少見于傳統典籍,可能為後起的引申義。

三、使用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隋書》等典籍原文,或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保傭悲憂編組讒柄朝斯夕斯承攬抶撲春菢刺癢待續東繇繁體字蕃息非特鋒芒跟腳裡公強功譽谷口古澀黑煞揮灑自如禍從口生浄福錦郎即期酒中蛇跼躬懼惑康靖流丐留幕鸾吹鸾咽鶴唳醁酒臝露馬韓冒幸難為情内陸河溺沈跷足而待汽機棄民秦望碑欽刑三公子上去神說鬼話舒卷梳理四相簌簌桃孩土蝗頹壓忘想哇塞霧泊無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