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斷霧。 唐 林寬 《省試臘後望春6*宮》詩:“禦溝穿斷靄, 驪 岫照斜空。”參見“ 斷霧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斷霭漢語 快速查詢。
斷霭(duàn ǎi)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短暫出現或飄散不定的雲霧。
“斷”有中斷、不連續之意,“霭”指雲氣或輕霧,合稱形容雲霧若隱若現、時聚時散的形态。常用于描繪山間、江面等自然場景中瞬息變化的朦胧霧氣。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1235頁。
強調雲霧的流動性與非持久性,如“江上斷霭隨風散”(《全唐詩·卷五百》),體現自然景物的靈動之美。
古典文學中多用于營造空靈意境,如“遠峰斷霭入簾青”(清·厲鹗《湖樓題壁》),表現山水畫的虛實相生之感。
來源:《中國古典文學意象辭典》,中華書局,2009年,第87頁。
多見于描寫山水、晨昏景緻的文學作品:
“曉色分殘漏,斷霭散初陽”(宋·林逋詩),描繪破曉時霧氣隨陽光消散的畫面。
來源:《全宋詩》卷一百二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與“薄霧”“輕煙”相近,但更強調形态的片段性與不穩定性,如“斷霭萦山,殘陽籠樹”(明·楊慎《滇海曲》),突出山霧斷續萦繞的動态。
來源:《古漢語詞彙學導論》,語文出版社,2007年,第156頁。
“斷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詩句出處或具體用法,可參考古籍或權威漢語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阿童卑秩不夷不惠禅子澄懷俦擬促漏珰子疊暴犯由榜發妝飛刍轉饷風胡轆恭謹構煽胱氨酸花紅柳緑皇門講宇介正競走口是心苗攬腳了清兩林陸産鹵池媚承棉花目把内将軍奴使烹庖破瑟強取切礉卻棄缺逸入火赴湯三藐三菩提散散的三酳上席上援下推上之所好,下必從之審練石碉十二闌幹衰親説媳婦兒談辯貼律桐膏王伯魏阙心微伺骛駛仙京脅和谿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