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棄末反本 ”。
“棄末返本”是一個古代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放棄工商業等非根本行業,回歸農業生産等基礎領域,強調重視根本、回歸本源。
最早見于《晉書·食貨志》:“使四海之内,棄末而返本,競農務功。” 該主張與古代“重農抑商”的經濟思想密切相關。
類别 | 詞彙 |
---|---|
近義詞 | 棄末反本 |
反義詞 | 棄本逐末 |
提示:若需具體例句或延伸解讀,可參考《晉書》等古籍原文。
棄末返本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舍棄外在的表面,回歸本質和内在的本質。這個成語可以拆分成三個部分:“棄”、“末”和“返本”。其中,“棄”是指舍棄、抛棄;“末”是指末尾、外表;“返本”是指回歸本源、本質。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易·乾卦·彖傳》中的“棄邪從正,終宜大業。”,意味着要舍棄邪惡,追隨正道,才能最終取得巨大的成就。後來,人們将“棄邪從正”演變為“棄末返本”,形容人們應該回歸本性,在追求真理和内心的同時棄絕虛浮和外在的誘惑。
“棄末返本”在繁體字中的書寫為“棄末返本”。在古代漢字書法中,字的形态和筆畫有所不同。例如,“棄”字的古代寫法是“弎”,“末”字的古代寫法是“耱”,“本”字的古代寫法是“犇”。雖然這些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但是它們仍然傳遞着相同的意思。
用“棄末返本”這個成語可以組成一些詞語,例如:“棄物”(抛棄的物品)、“末路”(盡頭的路)、“本質”(事物的真正性質)等。
“棄末返本”的近義詞有“舍本逐末”,意思是舍棄本質追求表面;反義詞是“陷入蕪雜”,意思是沉迷于表面的繁花似錦而迷失了本質。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經曆了許多虛榮,但最終明白了棄末返本的道理,開始關注内心的聲音。”這句話表達了一個人明白了舍棄表面虛榮,返璞歸真的重要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