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禦馬的缰繩和引車前行的皮帶。
“辔靷”是古代馬車駕馭器具的合稱,由“辔”和“靷”兩個部件組成:
1. 辔(pèi)
指馬缰繩,即套在馬頭部的繩索,用于控制馬匹的行進方向。一般由皮革或繩索制成,駕車者通過拉拽不同方向的缰繩指揮馬匹轉向或停止。
2. 靷(yǐn)
指連接馬身與車轅的牽引皮帶,通常固定在馬胸前的革帶(稱為“靳”)上,另一端系于車軸。其作用是将馬匹的拉力傳遞到車體,是車輛行進的核心受力部件。
組合含義
“辔靷”合用泛指整套馭馬控車的裝置,常見于先秦文獻。例如《詩經·秦風·小戎》有“龍盾之合,鋈以觼軜”的記載(“觼軜”即指靷的金屬連接環),《周禮·考工記》亦詳細記載了辔靷的形制與功能。
注:該詞屬生僻古漢語詞彙,現代已極少使用,多出現于古籍或曆史研究場景。若需更具體的語境分析,建議提供相關文本段落。
辔靷是一個多音字詞,通常用來指代牲畜的馬具,具體包括辔頭和缰繩。
辔靷的部首是革(gé),總筆劃數為23劃。
辔靷最早的出現是在《說文解字》中,這是一部由東漢許慎編撰的字典,收錄了當時的漢字形體和注解。辔靷作為馬具的名稱,其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農耕社會。
在繁體字中,辔靷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演變至今有所改變,辔靷在古時候的寫法為「辔㬮」。
1. 農民将辔靷系在牛馬身上,開始耕作。
2. 他巧妙地調整了馬的辔靷,使其行走更為穩定。
1. 馬辔:指的是駕馭馬匹時所使用的辔具。
2. 辔頭:指辔具中的辔頭部分,用來固定在馬嘴上。
1. 缰繩:與辔靷一起使用的馴服牲畜的用具。
2. 牽引繩:同樣是用于牽引和駕馭牲畜的工具。
1. 自由馳騁:自由馳騁時,牲畜沒有被束縛或駕馭。
2. 放養:指的是不用驅使和緊縛,而讓牲畜在自然環境中自由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