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rime] 罪過
卒無補于鳳規,隻以昭其愆尤。——張衡《東京賦》
過失,罪咎。 漢 張衡 《東京賦》:“卒無補於風規,祇以昭其愆尤。” 唐 李白 《古風》詩之十八:“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 宋 司馬光 《為龐公讓明堂加恩第二表》:“臣祿秩已豐,勤劬至薄,不可復加,固難褒進,以重愆尤。”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梅》:“汝輩宜各洗心,為主効力,從前愆尤,悉不計較。”
愆尤(qiān yóu)是漢語中的書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過失、罪過或過錯,常帶有因行為不當而招緻負面後果的意味。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過失與罪責
指因言行不當造成的錯誤或罪責,強調行為偏離正軌引發的責任。如《楚辭·九章·惜誦》中“欲儃徊以幹傺兮,恐重患而離尤”,王逸注:“尤,過也。”此處“尤”即同“愆尤”,指過失。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災禍與咎殃
引申指因過錯招緻的災禍或他人責難。如《後漢書·班固傳》載“厥有氏號,紹天闡繹,莫不開元于太昊皇初之首……斯乃軒轅氏之所以開帝功也”,李賢注引《帝王世紀》提及“黃帝夢大風吹天下塵垢皆去……帝寤而歎曰:‘風為號令,垢去土,後在也。天下豈有姓風名後者哉?’于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風後于海隅,登以為相”,其中“愆尤”隱含對行為後果的警示。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語素分解:
二字同義複用,強化“過錯”含義,屬并列式複合詞。
感情色彩:
含明顯貶義,多用于書面語境,表達對過錯的嚴肅批判或自責,如“以儆效尤”“毋蹈愆尤”。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不愆于素,不貪為寶。” 杜預注:“愆,過也;素,本也。” 此處“愆”指偏離本分。
來源:《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
杜甫《絕句三首》:
“謾說簡書催物役,猶将談笑遣時愆。” 以“時愆”喻指時局之過。
來源:《杜詩詳注》(中華書局)
詞彙 | 核心差異 | 示例 |
---|---|---|
愆尤 | 書面性強,強調重大過失或罪責 | “恐招愆尤,謹言慎行” |
過錯 | 通用詞,程度較輕 | “小有過錯,不必苛責” |
咎戾 | 側重罪責後果,更具法律色彩 | “咎戾難逃,依法論處” |
(注:因部分古籍原文需紙質文獻支持,此處未提供電子鍊接,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官網或圖書館查閱實體書。)
“愆尤”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ān yóu,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愆尤”指罪過、過失,多用于描述因行為不當或失職而招緻的責任或譴責。例如:
“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李白《古風》)
這裡強調功成後未及時隱退,易招緻禍患。
“愆尤”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多見于古文、詩詞或宗教文本(如忏悔類語境),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莊重、嚴肅的語義色彩。
案陷白耳邦極朝盈夕虛蚩拙俦拟錯謬大吹大打大名鼎鼎黨進等殊蹬梯登儀跌腳扮手洞心斷角惡垛鳳枭同巢隔行冠袍帶履和美龢平徽美嗟稱錦步障精懇精神衰弱驚迮決算阃隩厘豪曆聽羅縷面謀民本槃多鋪棻日語柔握三香社北神壇實際上施屠挑撻亭皐銅馬祠荼蘼頑傲王賦晚香玉琬琰帷箔不修畏讋文策險捍弦樂器蕭寺稀淡西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