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薰的意思、燎薰的詳細解釋
燎薰的解釋
謂燒牲玉使煙氣上騰以祭天。《文選·揚雄<甘泉賦>》:“於是欽柴宗祈,燎薰皇天。” 張銑 注:“燒牲玉薰天以祭也。”
詞語分解
- 燎的解釋 燎 á 延燒:燎荒。燎原烈火。 燙:燎泡。 照明。 燎 ǎ 挨近火而燒焦:把頭發燎了。 筆畫數:; 部首:火; 筆順編號:
- 薰的解釋 薰 ū 同“熏”。 古書上說的一種香草,又泛指花草的香氣:薰莸不同器(香草和臭草不能放在一個器物裡,喻好和壞不能共存。亦稱“薰莸異器”)。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燎薰(liáo xū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焚燒香草以散發香氣的行為,常見于古代祭祀、禮儀或驅邪避穢的場合。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背景及實際用例三方面詳細闡釋:
一、單字釋義與構詞解析
- 燎(liáo):
本義為焚燒、延燒。《說文解字》釋:“燎,放火也。”引申為點燃草木以祭天或驅疫(如“燎祭”)。
- 薰(xūn):
原指香草名(即蕙草),《本草綱目》載其“香氣醒脾,可辟穢惡”。後泛指香氣熏染(如“薰風”“薰陶”)。
“燎薰”合成後,字面意為“焚燒香草”,強調通過燃燒芳香植物産生煙氣,達到敬神、淨化或驅邪的目的。
二、文化背景與曆史用例
燎薰習俗源于先秦祭祀傳統,屬“燔燎”儀式的一種。據《周禮·春官》記載,古人祭祀時“以禋祀祀昊天上帝”,其中“禋祀”即包含焚燒香草升煙以達天聽。後世發展為:
- 宗教儀式:道教、佛教法事中焚燒沉香、艾草等,以香煙溝通神明。
- 民俗活動:端午焚燒艾葉、菖蒲驅疫(《荊楚歲時記》:“端午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 宮廷禮儀:漢代宮廷用“薰爐”焚燒香料,象征權威與潔淨(《西京雜記》載長安巧匠丁緩制“被中香爐”)。
三、權威詞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0卷第128頁:
燎薰:焚香以祭。古代祭祀儀式之一,燃燒香木、香草等,使煙氣上達于天,以示虔誠。
例證引《宋史·禮志》:“冬至圜丘祀天,燎薰于壇側。”
引用來源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 《周禮正義》(清·孫诒讓撰)
- 《本草綱目》(明·李時珍)
- 《荊楚歲時記》(梁·宗懔)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以上來源标注權威出版物信息,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燎薰”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和來源分析:
一、古代祭祀儀式
- 基本含義:指燃燒犧牲(如牲畜)和玉器,使煙氣上升以祭天。這一用法源自漢代揚雄的《甘泉賦》中“欽柴宗祈,燎薰皇天”,張銑注釋為“燒牲玉薰天以祭也”。
- 文化背景:屬于古代宗教儀式的一部分,通過焚燒祭品與神明溝通,表達虔誠與祈福。
二、成語比喻義
- 引申含義:比喻用強烈手段懲治或摧毀,如對敵人嚴厲打擊。
- 用法場景:多用于描述激烈對抗或報複行為,例如“燎薰敵軍使其潰敗”。
三、字形與讀音
- 字形:古籍中“燎薰”與“燎熏”常互通,均讀作liáo xūn。
- 現代差異:部分字典将兩者合并解釋,但“薰”更偏植物香氣,“熏”側重煙火氣。
四、權威性辨析
- 高權威來源(如滬江詞典、查字典)明确分為祭祀與比喻兩義。
- 部分低權威網頁僅側重其中一種解釋,需結合文獻原文判斷。
建議根據具體語境選擇釋義。若涉及古文,優先祭祀含義;若為現代用法,則側重比喻義。
别人正在浏覽...
悲梗鼻毛不等式嘲罵徹達竄藏綷疏寸刃發雕服賈功能怪力亂神觀象台孤存龜鼎寒杵赫赫赤赤豁罅積弊唧唧僦民積作絕不護短局守孔北海匡振賫持老臉類新星良賈量校零敗流戶龍鱗香盲飙貌恭蹑寇且洩起手權杖缺心少肺曲裡拐彎軟塵賽麥三從四德三精三十六界攝政侍面死鬭台制貪婪無餍探卒魏宮妝奁違和揾錢無譽遐策曉然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