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寒杵的意思、寒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寒杵的解釋

寒秋時的杵聲。杵,搗衣用的棒槌。詩詞中常用以描寫環境的冷落、蕭索或思鄉。 唐 岑參 《宿關西客舍寄東山嚴許二山人時天寶初七月初三日在内學見有高道舉徵》詩:“孤燈然客夢,寒杵搗鄉愁。” 唐 杜甫 《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詩:“落景聞寒杵,屯雲對古城。” 唐 皇甫曾 《尋劉處士》詩:“隔城寒杵急,帶月早鴻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寒杵”是漢語古典文學中的意象詞彙,由“寒”與“杵”複合構成。其核心含義指秋冬季用木杵搗衣時發出的聲音,常借以烘托凄清孤寂的氛圍,多見于唐宋詩詞。以下從詞義、文化背景及文學應用三方面解析:

  1. 詞義溯源

    “寒”本義為冷,《說文解字》釋為“凍也”,引申為秋冬季節或心境凄涼;“杵”為搗衣工具,《釋名·釋用器》載“杵,舂也,舂米亦搗衣”,特指捶打織物使柔軟的勞作。兩字組合後,“寒杵”一詞最早見于南北朝詩文,如庾信《夜聽搗衣》中“秋夜搗衣聲,飛度長門城”,後成為固定意象(參考《漢語大詞典》釋義)。

  2. 文學象征

    該詞承載着三重文化意涵:

    • 時令特征:多與“霜砧”“月杵”并提,如杜甫《搗衣》中“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通過搗衣聲點明寒秋将至;
    • 情感寄托:常表達征人思婦的離愁,如李白《子夜吳歌》以“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暗寫閨怨;
    • 聲音美學:作為古典詩詞聽覺意象,與蟬鳴、雁叫構成秋聲體系,見《文心雕龍·物色》所述“沉吟視聽之區”(據王力《古代漢語》用例分析)。
  3. 現代釋義

    《辭海》(第七版)将其定義為“古代秋冬季搗衣時木杵撞擊石砧的聲音,後成為詩歌中表現凄清情境的典型意象”,現代漢語已不作為獨立詞彙使用,僅存于文學研究及古詩文注釋中。

網絡擴展解釋

“寒杵”是古典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一、字詞解析 由“寒”和“杵”組成:

二、文學意象 特指寒秋時節的搗衣聲,常用于:

  1. 渲染蕭索氛圍:如杜甫“落景聞寒杵,屯雲對古城”中,用杵聲與暮色、層雲共同勾勒出蒼涼的邊城景象;
  2. 寄托思鄉愁緒:如岑參“孤燈然客夢,寒杵搗鄉愁”,以寒夜杵聲觸發遊子的羁旅之思;
  3. 強化時間感知:皇甫曾“隔城寒杵急,帶月早鴻還”中,杵聲的急促暗示秋深夜長,與鴻雁南飛形成時間流動感。

三、典型詩句示例

此意象通過聲音與季節的交織,将自然物候與人文情感融合,成為古典詩詞中“以聲寫境”的經典手法。

别人正在浏覽...

辬華碧玉壺玻璃春布隆迪參坐昌都縣馳掩鹑結促刺粗活得其所動手術頓所風奔蜂粉封隧複數海瑞纥幹合錢畫屏畫瓶盛糞渾敦火祥腳丫家微驚顧警嚴曲曠卒來今老子長孫立法溜馬六市鲈豸麻鞋普天之下啟丐傾弄棄取秋鞘奇志全影潤滑霎眼深詣濕漉漉室内江流失事石心守適歲時伏臘貪縱頭上着頭拓寬外界忘命餧飼祥煙消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