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貪得無厭"。
“貪婪無餍”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tān lán wú yàn,形容貪心永遠無法滿足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最早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貪婪無餍,忿類無期。”,描述春秋時期某些統治者因貪欲引發争端,後被引申為批評人性中的貪婪本質。
該成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節制”的推崇,警示過度貪欲的危害,與“知足常樂”形成鮮明對比。
若需進一步探究其曆史用例或延伸寓意,可參考《左傳》原文或相關文學評析。
“貪婪無餍”是一個常用的成語,用來形容人的欲望無止境、永遠不滿足的狀态。它來自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十分生動地揭示了人類的貪欲本質。
這個成語由三個漢字組成。第一個字“貪”是一個形聲字,由“貝”和“曷”兩個部首組成,共12畫;第二個字“婪”是一個形聲字,由“女”和“南”兩個部首組成,共13畫;第三個字“無”是一個會意字,由兩個“無”字相連,共4畫。
《曾子有言》記載了成語“貪婪無餍”的來源。曾子說:“人之貪飲食美之甚也,故曰貪婪無餍。”這句話意思是說人對于美食的貪欲是無止境的。這個成語後來被人們引用,并廣泛應用于其他領域,形容人類的貪心與無止境的欲望。
在繁體字中,“貪婪無餍”的寫法是“貪嗜無厭”,字形稍有不同,但意思是相同的。
在古代,“貪婪無餍”的字形經曆了一些變化。例如,第一個字“貪”有時候會寫成“貪”,第二個字“婪”會寫成“欄”,而第三個字“無”會寫成“無”。這些變化是曆史造字過程中的一部分。
1. 他的貪婪無餍,導緻他追求不斷,卻始終無法滿足自己。
2.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人貪婪無餍,他們不停地追逐物質享受,但卻失去了内心的平靜。
組詞:貪欲、貪心、無餍。
近義詞:貪得無厭、欲壑難填。
反義詞:滿足、知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