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well] 身體失去調和而不舒適,多用作稱人生病的婉辭
貴體違和
(1).不協調;失常。 漢 焦贛 《易林·屯之泰》:“調攝違和,陰陽颠倒。”《宋書·裴松之傳》:“懼國俗陵頽,民風凋僞,眚厲違和,水旱傷業。”
(2).身體失于調理而不適。用于稱他人患病的婉詞。 南朝 梁 沉約 《齊禅林寺尼淨秀行狀》:“又經違和極篤,忽自見大光明,遍於世界。” 宋 歐陽修 《嘉祐七年與王懿敏公書》:“昨日公謹相過,迺雲近少違和,豈非追感悲戚使然邪?”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傅閣峰尚書》:“上違和,醫藥皆公掌之。”
“違和”一詞在中文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本義
指身體氣血失調導緻不適,常用作婉稱他人患病。例如:“貴體違和”“政躬違和”()。此用法最早可追溯至南朝文獻,如沈約《齊禅林寺尼淨秀行狀》中記載“又經違和極笃”()。
語言特點
屬于文言色彩較濃的敬語,現代口語中較少直接使用,但在書信或正式場合仍可能出現,如《廖承志緻蔣經國先生信》中“近聞政躬違和”()。
不協調感
源自日語“違和感”,指事物與周圍環境或關聯對象不兼容、不協調。例如:“影視剪輯中的畫面毫無違和感”()。
文化疏離
可描述因文化差異産生的無法融入感,如身處異國時的疏離體驗()。
典型例句
違和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與一般認知或感官的期待不符的感覺、不協調的狀态或不和諧的美感。
違和的部首是辶(辵)并由辶和口兩個部首組成,總計11畫。
違和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模糊,但據推測是在古代由兩字合并而成。其中,"違"有"逆反、背離"之意,"和"則有"協調、和諧"的意思。
違和的繁體字為「違和」。
據古代字書使用的記載,違和在古時候的寫法為「違脣」。
1. 這幅畫的色彩搭配十分違和,給人一種不舒適的感覺。
2. 這個笑話的開頭部分與結尾部分完全違和,讓人難以理解。
3. 這首歌曲的旋律和歌詞之間存在一種微妙的違和感。
違和感、違和美、自相違和
不和諧、不協調、不協調
和諧、協調、和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