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譏笑謾罵。 宋 蘇轼 《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詩:“飲中真味老更濃,醉裡狂言醒可怕;但當謝客對妻子,倒冠落佩從嘲駡。” 宋 惠洪 《次韻經道夫書堂》:“野僧舊不懽,癡坐相嘲駡。” 老舍 《駱駝祥子》七:“在外面拉散座的時候,他曾毫不客氣的‘抄’買賣,被大家嘲罵。”
嘲罵(cháo mà)是漢語複合動詞,指用譏諷、輕蔑的言語進行辱罵,包含嘲笑與貶斥的雙重含義。以下從詞典學角度分項解析:
核心釋義
指通過諷刺性語言進行辱罵,兼具譏笑與斥責的雙重性質。
例:他因觀點不合遭衆人嘲罵。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釋義編號:第187頁
語素分解
二字結合後,詞義強化為"以譏諷方式施加言語攻擊"。
古典文獻
《醒世恒言·卷十五》:"衆僧見他言語嘲罵,甚是不平。"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10卷第1286頁
現代語境
魯迅《熱風·隨感錄四十八》:"凡有嘲罵改革者,大抵是保守者。"
來源:《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卷第342頁
詞語 | 情感強度 | 行為特點 | 典型場景 |
---|---|---|---|
嘲罵 | ★★★☆ | 譏諷+辱罵 | 公開指責 |
譏諷 | ★★☆ | 含蓄諷刺 | 文藝批評 |
謾罵 | ★★★★ | 直白粗俗侮辱 | 激烈沖突 |
數據來源: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2023年詞頻統計)
來源:《漢語動詞演變史》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第205頁
根據《漢語正誤辭典》(語文出版社):
“嘲罵”是一個動詞,指用帶有諷刺、挖苦或輕蔑态度的語言責罵他人。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層:
使用特點:
近義詞:譏諷、奚落、辱罵
反義詞:贊美、稱贊、褒揚
例句:
他因決策失誤,在會議上遭到同僚的集體嘲罵,既有對其能力的質疑,也夾雜着人身攻擊的言辭。
注意:該詞帶有較強負面色彩,日常交流中需謹慎使用,避免造成人際沖突。在文學創作中,可通過人物對話或心理描寫展現角色間的矛盾關系。
繃爬吊拷邊廂标記壁立冰清玉潔伯樂一顧捕處不失時機乘辂車座垂足春寒鞮汗鬥艦珥金拖紫分巡道負情宮廟诖僞國仗航葦幻塵黃陵廟濟渡結蜣九品蓮池句號拉包月淚花兩重性六錢羅縷鹿皮冠秘史腦界佞幸膿瘡配斂窮究氣忍聲吞趨利三火擅行不顧山枯石死師幹適要石音雙線行水衡錢舒眉屬想他山梯棧銅圍退官吐談未足無名孽火物則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