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聲譽;不被稱揚。《莊子·至樂》:“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唐 張九齡 《<荔枝賦>序》:“夫物以不知而輕,味以無比而疑……況士有未効之用,而身在無譽之間,苟無深知,與彼亦何以異也?”
沒有聲譽。《易·大過》:“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 孔穎達 疏:“所拯難處少纔得無咎而已,何有聲譽之美,故無咎無譽。”
“無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沒有聲譽或不被稱揚,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缺乏社會認可或名譽,帶有不被重視、不值得信賴的隱含意義。
哲學經典
文學用例
唐代張九齡在《荔枝賦》序言中以“身在無譽之間”比喻有才之士未被賞識的處境。
通過綜合典籍與現代用法,該詞體現了漢語中對名譽觀念的辯證思考。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語境,可參考《莊子》《易經》等原著。
《無譽》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沒有聲譽、沒有名望,指某個人或者事物在社會上沒有好的形象,經常被人诟病或者鄙視。
《無譽》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無”部和“言”部。它總共有9個筆畫。
《無譽》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就是由“無”和“譽”兩個漢字組成。在繁體字中,無為「無」,譽為「譽」。
在古時候,漢字《無譽》的寫法與現在相比有些許差别,主要體現在字形上的一些變化,但整體來說,字義并未發生重大變化。
1. 他因為一系列丑聞而陷入《無譽》之地。
2. 這個公司因為質量問題導緻聲譽受損,變得《無譽》可言。
3. 她靠着不斷努力走出了過去的《無譽》,開始重新建立自己的形象。
無名、無恥、無惡不作、無恥之尤、無能為力
無聲譽、不受尊重、不值得信任
有聲譽、受尊重、有名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