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 戰國 時, 宋康王 奪舍人 韓憑 妻 何氏 , 憑 怨而自6*殺, 何 聞亦殉情而死。 何 遺書于帶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願以屍骨,賜 憑 合葬。” 康王 弗聽,分葬 韓 何 ,使冢相望。結果,“宿昔之間,便有大梓木生於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體相就,根交於下,枝錯於上。” 宋 人哀之,遂名其木曰相思樹。事見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一。後因以“連枝共塚”比喻愛情堅貞不渝。 明 孟稱舜 《嬌紅記·晚繡》:“但得個同心子,死共穴,生同舍,便做連枝共塚、共塚我也心歡悅。”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連枝共冢漢語 快速查詢。
“連枝共冢”是一個漢語成語,常用于形容愛情堅貞不渝。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字面指“連理枝與合葬的墳墓”,比喻夫妻或戀人感情深厚,生死不離。其核心意義是對愛情忠貞不渝的贊美,尤其強調即使死亡也無法分離的堅定情感。
典故最早見于晉代幹寶《搜神記》卷十一:
戰國時期,宋康王強占臣子韓憑之妻何氏,韓憑悲憤自殺,何氏隨後殉情,并留下遺書請求合葬。宋康王故意将兩人分葬兩處,隔墓相望。不久,兩座墳冢頂端各生出一棵梓樹,樹幹彎曲相靠,樹根在地下交錯,枝葉在空中纏繞。時人稱此樹為“相思樹”,後人便以“連枝共冢”象征至死不渝的愛情。
相近含義的成語包括“海枯石爛”“白頭相守”“至死靡它”等,均用于形容堅定持久的感情。
這一成語不僅承載了古代對忠貞愛情的推崇,還通過“相思樹”意象,将自然現象與人類情感結合,賦予其浪漫色彩,成為文學作品中常見的隱喻。
連枝共冢是一個成語,意為兄弟情深,同在一處安息。它形象地描述了兄弟情誼深厚,無論在生命的哪個階段,都能共同分享和承擔。
連枝共冢的拆分部首是木(mù)和冖(mì)。其中連的筆畫數為丨(gùn);枝的筆畫數為十(shí);共的筆畫數為八(bā);冢的筆畫數為四(sì)。
連枝共冢最早出自《韓非子·内威》:“……田仲子,為其兄飯:抱堂栝樹,曰:‘吾與子而生,亦複與子而死,相與連枝共冢于此乎!’”該故事講述了兄弟情誼深厚,願意在生死之間保持親密關系。
繁體字為連枝共塚。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連枝共冢可以寫作“連枝共冢”。漢字的書寫形式多次改變,如今的寫法已經進行了簡化,變為現代漢字形态。
他們兩兄弟情深如骨肉,真是連枝共冢。
連枝共冢是一個成語,沒有常見的相關組詞。
近義詞:兄弟情深、手足情深
反義詞:水火不容、勢不兩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