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閃電。亦指閃電之神。《文選·揚雄<羽獵賦>》:“霹靂 烈缺 ,吐火施鞭。” 李周翰 注:“謂 列缺 吐電光施鞭以為禦衞也。” 唐 歐陽詹 《回鸾賦》:“雨師啟途,風伯前驅, 豐隆 布令, 烈缺 行誅。”參見“ 列缺 ”。
“烈缺”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iè quē,其含義在不同來源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權威資料綜合辨析:
這一解釋來源于漢典及多部古籍引證,如《文選·揚雄〈羽獵賦〉》中“霹靂烈缺,吐火施鞭”。唐代歐陽詹《回鸾賦》也提到“烈缺行誅”,均指向“閃電”或雷神屬性。
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某種資源嚴重匮乏”,如社會資源、人才不足等,但此釋義缺乏古籍依據,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誤傳或混淆。建議謹慎使用此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原文(如《文選》)。
烈缺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字組成:烈和缺。
烈字有兩個部分構成,左邊是火字旁,右邊是列字旁,總共7個筆畫。
缺字有兩個部分構成,左邊是缶字旁,右邊是夬字旁,總共7個筆畫。
烈缺二字源于古代文獻《孟子·公孫丑上》,其中“夫亦非無烈士之時衆矣,無缺者也。”這段文字成為了烈缺這個詞的典故來源。
在繁體字當中,“缺”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但 “烈”字的繁體寫法為 “烈”。
在古代漢字中,“烈”字的寫法通常是将“丅”字替換為“炁”字,即“剌”字旁下方寫成“炁”字,總共八個筆畫。
“缺”字在古代寫作“缺兀”,其中“兀”字是一個省略的字形,表示省略了“彡”字,總共九個筆畫。
1. 他是一位烈缺的士兵,在戰場上勇往直前。
2. 這部小說描寫了一個烈缺英雄的故事,令人感動。
3. 烈缺的精神在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中被廣為贊頌。
1. 組詞:烈士、缺乏、烈火、缺陷。
2. 近義詞:英勇、無缺。
3. 反義詞:膽小、完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