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而乃的意思、而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而乃的解釋

(1).連詞。表示承接。猶然後。《史記·呂不韋列傳》:“乃往見 子楚 ,説曰:‘吾能大子之門。’ 子楚 笑曰:‘且自大君之門,而乃大吾門。’” 漢 王充 《論衡·初禀》:“當 漢祖 斬大蛇之時,誰使斬者?豈有天道先至,而乃斬之哉?勇氣奮發,性自然也。”

(2).連詞。表示轉折或另起話題。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論》:“夫一局之弈,形算之淺,而 弈秋 之心,何嘗有得,而乃欲率井蛙之見,妄抑大猷,至獨陷神於天穽之下,不以甚乎?” 宋 葉適 《始議一》:“非惟不務讨伐二虜以定西北之疆域,而乃反行聘使封冊以申百年之誓信。” 明 方孝孺 《豫讓》:“苟遇知己,不能扶危於未亂之先,而乃損軀殞命於既敗之後,釣名沽譽,眩世炫俗,由君子觀之,皆所不取也。” 魯迅 《書信集·緻許廣平》:“而乃年屆結束,南北東西;雖尺素雲能通,或下問之不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而乃"是古漢語中常見的虛詞組合,由連詞"而"和副詞"乃"複合而成,主要用作承接連詞或轉折連詞,其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礎釋義與語法功能

"而乃"的核心功能是連接分句或句子成分,表達邏輯關系:

  1. 表承接:相當于"于是"、"就",用于承接前文所述條件或原因引出結果。

    例:《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乃複引兵而東,至東城,而乃有二十八騎。"(項王于是又帶兵向東,到達東城時,就隻剩下二十八名騎兵了。)

  2. 表轉折:相當于"卻"、"反而",表示前後語義的對比或意外。

    例:《漢書·賈誼傳》:"天下殽亂,高皇帝而乃定之。"(天下混亂,高皇帝卻平定了它。)

二、語法結構與演變

三、權威文獻例證

  1.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 明确标注"而乃"屬"承接連詞",強調其"由因及果"的過渡功能。
  2.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 指出該詞隱含"出乎意料"的轉折意味,常見于議論性文本。

四、現代使用建議

現代漢語中"而乃"已罕用,多見于仿古文體或成語(如"忘其所以而乃自大")。研究古籍時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表"承接"或"轉折",避免混淆。


參考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 王力等.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網絡擴展解釋

“而乃”是古漢語中的連詞組合,主要用法分為兩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而”和“乃”均為連詞,組合後在不同語境中可表示承接關系或轉折關系。其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二、用法分類

  1. 表示承接
    相當于“然後”“于是”,用于前後動作或事件的順承。
    例句:

    • 《史記·呂不韋列傳》:“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門,而乃大吾門。’”(先“自大君之門”,後“大吾門”)
    • 王充《論衡》:“豈有天道先至,而乃斬之哉?”(先有“天道至”,後“斬之”)
  2. 表示轉折或另起話題
    相當于“卻”“然而”,或用于轉換論述方向。
    例句:

    • 宗炳《明佛論》:“弈秋之心,何嘗有得,而乃欲率井蛙之見……”(從弈秋的心境轉折到批判淺見)
    • 葉適《始議一》:“非惟不務讨伐二虜……而乃反行聘使封冊……”(從否定前文行為轉向描述實際做法)

三、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而”“乃”的單字用法,可參考《漢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按辭百合科百獸長魃虐卑素冰槊犦牲蔔旦冊玺打卦電光芳澤凡心概念化官妓規锢國際兒童節鼓湧浩曠胡瓜集德忌門精義入神襟懷擔白霁嚴聚納開年可怪喟喟愧心啦啦隊僚職瞵視林語堂溜刷龍須磨刮粘菌擰種碰勁漂鹵沙洪山雞照影聖鐵食蛇鼠雙弓水晶猴子添禍剸劇晩發完就文例武陵川遐荒笑留肖題校責遐聲寫録寫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