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那的意思、禅那的詳細解釋
禅那的解釋
佛教用語。梵語音譯。簡稱為禅,六度之一。義譯為思維修,靜慮(即禅定)。《楞嚴經》卷一:“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 子璿 集注:“禪那,雲靜慮。” 唐 白居易 《三適贈道友》詩:“禪那不動處,混沌未鑿時。” 宋 王安石 《寄無為軍張居士》詩:“ 南陽居士 月城翁 ,曾習禪那問色空。”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三》:“師獨留正殿,無具無龕,徹夜禪那不休。” 清 李必恒 《谒浮山禹廟作歌》:“山根斑駁苔蘚蝕,清泉朝汲唯禪那。”參見“ 六度 ”、“ 禪定 ”。
詞語分解
- 禅的解釋 禅 (禪) á 佛教指靜思:坐禅。參(乶 )禅。禅心。禅機(佛教禅宗啟發門徒悟道時使用的隱語、比喻以及帶有暗示性的動作等)。禅宗。禅定。 特指佛教的:禅師。禅杖。禅林。禅堂。 禅 (禪) à 帝王的
- 那的解釋 那 à 指較遠的時間、地方或事物,與“這”相對:那裡。那個。那樣。那些。那時。那麼。 這 那 ǎ 同“哪”(一)(中國大陸地區已不用)。 這 那 è 義同(一),“那”和“一”連讀的合音,但指數量
網絡擴展解釋
“禅那”是佛教核心概念之一,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詞源與定義
“禅那”是梵語Dhyāna或巴利語Jhāna的音譯,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在佛教六度(六波羅蜜)中屬于禅定修行法門,指通過高度專注所緣對象,達到燒毀“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的定境狀态。
二、核心特征
- 專注性:心持續穩固地專注于單一對象(如呼吸、慈心等),達到“不搖不動”的狀态。
- 定慧平衡:兼具“靜”(定)與“慮”(慧)的雙重特質,既非單純止息雜念,也非普通思考,而是定慧均等的特殊意識狀态。
- 層次性:按禅支(jhānaṅga)分為四禅:
- 初禅:具尋、伺、喜、樂、一境性;
- 二禅:舍尋伺,保留喜、樂、一境性;
- 三禅:舍喜,保留樂、一境性;
- 四禅:舍樂,唯餘舍與一境性。
三、文化擴展
- 與禅定的關系:在中國佛教中常與“定”合稱“禅定”,但嚴格而言,“禅那”特指靜慮的修持過程,而“定”側重結果。
- 禅宗演變:發展出“祖師禅”(強調頓悟)與“佛祖禅”(傳統次第修習)的分野,成為東亞文化中超越宗教範疇的精神實踐符號。
四、現代引申
在漢語語境中,也引申為“深思熟慮、冷靜專注”的狀态,如形容某人“進入禅那般的思考”。
提示:如需了解具體修習方法(如慈心禅),可參考佛教經典《清淨道論》或相關禅修指南。
網絡擴展解釋二
《禅那》是一個漢字詞彙,它有以下含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等相關信息。
- 含義:《禅那》常用來指代禅宗修行中的一種境界或體驗,即頓悟或領悟的狀态。禅宗強調超越思維與言語,通過直接體驗來達到超越世俗的境界。
- 拆分部首和筆畫:《禅那》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側是“礻” (示部)表示宗教、禮儀的意思,右側是“罙” (罒部)表示面紗。總共有17個筆畫。
- 來源:《禅那》一詞來源于佛教禅宗。禅宗源于印度的禅師傳統,後來傳入中國并發展成獨特的禅宗宗派。
- 繁體:《禅那》的繁體字為《禪那》。
-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文獻中,《禅那》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總體上仍然保留了字形上的相似性。
- 例句:在修行中,當一個人能夠超越思維的限制,直接體驗到禅那的境界,他就會領悟生命的真谛。
- 組詞:禅那體驗,禅那境界,禅那修行等。
- 近義詞:頓悟、領悟、境界。
- 反義詞:無悟、糊塗、迷失。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