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禅那的意思、禅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禅那的解釋

佛教用語。梵語音譯。簡稱為禅,六度之一。義譯為思維修,靜慮(即禅定)。《楞嚴經》卷一:“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 子璿 集注:“禪那,雲靜慮。” 唐 白居易 《三適贈道友》詩:“禪那不動處,混沌未鑿時。” 宋 王安石 《寄無為軍張居士》詩:“ 南陽居士 月城翁 ,曾習禪那問色空。”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三》:“師獨留正殿,無具無龕,徹夜禪那不休。” 清 李必恒 《谒浮山禹廟作歌》:“山根斑駁苔蘚蝕,清泉朝汲唯禪那。”參見“ 六度 ”、“ 禪定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禅那(chán nà)是佛教重要術語,源自梵語“dhyāna”的音譯,意譯為“靜慮”“思維修”,指通過專注冥想達到心念清淨的修行方法。以下從漢語詞典及佛學典籍角度解析其詳細含義:


一、字義分解

  1. 禅(靜慮)

    《漢語大詞典》釋“禅”為“靜思、排除雜念”,強調精神内守的狀态。如《莊子》中“心齋坐忘”的靜心傳統,後佛教賦予其“思維真理”的深層含義 。

  2. 那(音譯助詞)

    “那”為梵語音節“na”的譯字,無獨立含義,與“禅”組合成完整術語 。


二、佛教核心釋義

禅那在佛典中被定義為“止觀雙運”的修行階段:


三、修行層次與目标

  1. 三學之一

    屬“戒定慧”三學中的“定學”,《解深密經》稱其能“引發心一境性,斷除煩惱” 。

  2. 大乘與小乘的共通基礎

    小乘視禅那為證得阿羅漢果的必經之路;大乘則結合般若智慧,導向菩提覺悟,如《瑜伽師地論》所述“禅那為般若之母” 。


四、文化流變

漢語中“禅”字逐漸衍生出多重内涵:


權威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佛學辭典線上
  3. 《大智度論》(鸠摩羅什譯)
  4. 《六祖壇經》(宗寶本)
  5. 《解深密經》(玄奘譯)
  6. 《瑜伽師地論》(玄奘譯)
  7. 《蘇轼詩集》(中華書局)

注:因部分古籍原典無可靠電子資源,文獻來源僅标注典籍名稱及學術出版社,讀者可通過權威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如中華經典古籍庫、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查閱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禅那”是佛教核心概念之一,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詞源與定義

“禅那”是梵語Dhyāna或巴利語Jhāna的音譯,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在佛教六度(六波羅蜜)中屬于禅定修行法門,指通過高度專注所緣對象,達到燒毀“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的定境狀态。

二、核心特征

  1. 專注性:心持續穩固地專注于單一對象(如呼吸、慈心等),達到“不搖不動”的狀态。
  2. 定慧平衡:兼具“靜”(定)與“慮”(慧)的雙重特質,既非單純止息雜念,也非普通思考,而是定慧均等的特殊意識狀态。
  3. 層次性:按禅支(jhānaṅga)分為四禅:
    • 初禅:具尋、伺、喜、樂、一境性;
    • 二禅:舍尋伺,保留喜、樂、一境性;
    • 三禅:舍喜,保留樂、一境性;
    • 四禅:舍樂,唯餘舍與一境性。

三、文化擴展

四、現代引申

在漢語語境中,也引申為“深思熟慮、冷靜專注”的狀态,如形容某人“進入禅那般的思考”。

提示:如需了解具體修習方法(如慈心禅),可參考佛教經典《清淨道論》或相關禅修指南。

别人正在浏覽...

拜邑報身佛并産不徐不疾襯衣陳遵投轄赤绋床上疊床村長麤淺叨沓诋悖梵天王閣仔鼓說滈滈阖廬賀遷厚意黃金實溷汁醬物接風洗塵涓彭軍哄坎宮勞薪樂利勒取吝選羅禁妙境明刺抹脖子幕客沐浴乾裂青蠅點玉肉簡牌閏位三足能上衮燒傷潲水射戟失道寡助雙陸梳裹箱愬告黍子四域素冠宿鐵刀桃根恫鳏網羅偉悍仙凡閑退消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