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代 李瀚 《蒙求》詩:“司馬稱好。” 徐子光 集注:“﹝ 後漢 司馬徽 ﹞口不談人之短。與人語,莫問好惡,皆言好。有鄉人問 徽 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陳子死,答曰大好。妻責之曰:人以君有德,故相告,何忽聞人子死,便言好! 徽 曰:卿言亦大好。”後因以喻指老好人是非不分,事理不明。
“司馬稱好”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核心含義和用法如下:
“司馬稱好”用來形容那些為了避免沖突或得罪人,對任何事情都一味附和、不辨是非的人,尤其指缺乏判斷力和原則性的“老好人”。其本質是貶義,強調對事理不明、是非不分的态度。
適用場景:
語法功能:
多作賓語或定語,如“司馬稱好的态度”“淪為司馬稱好之人”。
成語源自東漢名士司馬徽的故事(見于五代李瀚《蒙求》詩及徐子光集注):
與“明哲保身”“和稀泥”等詞類似,但“司馬稱好”更側重盲目附和,而“明哲保身”強調自我保護,“和稀泥”則指調和矛盾但結果消極。
該成語通過曆史故事,生動揭示了缺乏原則的處世态度,常用于提醒人們需明辨是非,避免盲目妥協。如需了解完整典故細節,可參考古籍《蒙求》及相關注解。
《司馬稱好》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故事,意思是以司馬遷為标準評判好壞。
拆分部首和筆畫:司(口部)馬(馬部)稱(禾部)好(女部)。其中,司部由一筆構成,馬部由二筆構成,稱部由四筆構成,好部由八筆構成。
繁體字:《司馬稱好》。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的寫法為《司馬稱好》,其中的稱字采用了「禾」的形狀,早期的寫法為象形字,形狀上更接近禾字。
例句:他的畫畫水平被公認為是《司馬稱好》。
組詞: 司馬遷、稱道、好評、好壞。
近義詞:口碑鼎沸、好評如潮、贊不絕口。
反義詞:談虎色變、诟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