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连枝共冢的意思、连枝共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连枝共冢的解释

传说 战国 时, 宋康王 夺舍人 韩凭 妻 何氏 , 凭 怨而自6*杀, 何 闻亦殉情而死。 何 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 凭 合葬。” 康王 弗听,分葬 韩 何 ,使冢相望。结果,“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於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於下,枝错於上。” 宋 人哀之,遂名其木曰相思树。事见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后因以“连枝共塚”比喻爱情坚贞不渝。 明 孟称舜 《娇红记·晚绣》:“但得个同心子,死共穴,生同舍,便做连枝共塚、共塚我也心欢悦。”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连枝共冢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连枝共冢”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爱情坚贞不渝。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该成语字面指“连理枝与合葬的坟墓”,比喻夫妻或恋人感情深厚,生死不离。其核心意义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赞美,尤其强调即使死亡也无法分离的坚定情感。


二、出处与典故

典故最早见于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一:
战国时期,宋康王强占臣子韩凭之妻何氏,韩凭悲愤自杀,何氏随后殉情,并留下遗书请求合葬。宋康王故意将两人分葬两处,隔墓相望。不久,两座坟冢顶端各生出一棵梓树,树干弯曲相靠,树根在地下交错,枝叶在空中缠绕。时人称此树为“相思树”,后人便以“连枝共冢”象征至死不渝的爱情。


三、用法与例句


四、近义词与延伸

相近含义的成语包括“海枯石烂”“白头相守”“至死靡它”等,均用于形容坚定持久的感情。


五、文化意义

这一成语不仅承载了古代对忠贞爱情的推崇,还通过“相思树”意象,将自然现象与人类情感结合,赋予其浪漫色彩,成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隐喻。

网络扩展解释二

连枝共冢的意思

连枝共冢是一个成语,意为兄弟情深,同在一处安息。它形象地描述了兄弟情谊深厚,无论在生命的哪个阶段,都能共同分享和承担。

拆分部首和笔画

连枝共冢的拆分部首是木(mù)和冖(mì)。其中连的笔画数为丨(gùn);枝的笔画数为十(shí);共的笔画数为八(bā);冢的笔画数为四(sì)。

来源和繁体

连枝共冢最早出自《韩非子·内威》:“……田仲子,为其兄饭:抱堂栝树,曰:‘吾与子而生,亦复与子而死,相与连枝共冢于此乎!’”该故事讲述了兄弟情谊深厚,愿意在生死之间保持亲密关系。

繁体字为連枝共塚。

古时候汉字写法

根据古代汉字的写法,连枝共冢可以写作“連枝共冢”。汉字的书写形式多次改变,如今的写法已经进行了简化,变为现代汉字形态。

例句

他们两兄弟情深如骨肉,真是连枝共冢。

组词

连枝共冢是一个成语,没有常见的相关组词。

近义词

近义词:兄弟情深、手足情深

反义词

反义词:水火不容、势不两存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