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黃色的絲綢。《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三·陌上桑》:“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唐 劉希夷 《采桑》詩:“青絲嬌落日,緗綺弄春風。”
“缃绮”是一個漢語詞語,由“缃”和“绮”兩個字組成,具體解釋如下:
缃(xiāng)
指淺黃色或淡黃色的絲織品。例如《陌上桑》中的“缃绮為下裙”,即用淺黃色絲綢制作下裙。此外,“缃”也可代指書卷(如“缃帙”)或淺色布料(如“缃裙”)。
绮(qǐ)
指有花紋的絲織品,引申為華麗、精美。例如《說文解字》中稱“绮”為“文缯”(有紋飾的絲帛)。
“缃绮”指淺黃色且有花紋的絲綢,常用于形容華美的服飾,尤其是古代貴族女性的衣着。例如《陌上桑》中“缃绮為下裙,紫绮為上襦”,描繪了女子穿着淺黃絲綢裙的優雅形象。其文化内涵不僅體現材質的高貴,也暗含身份地位的象征。
在古詩詞中,“缃绮”多用于渲染衣飾的精緻和人物之美。如唐代劉希夷《采桑》詩中的“缃绮弄春風”,以絲綢的輕盈飄逸烘托春日采桑女子的風姿。這種用法反映了古代絲綢工藝的發達及對服飾審美的重視。
《缃绮》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紅色和紫色相間的絲織品。它屬于文言文詞彙,比較少見于現代漢語的口語和書面表達中。
《缃绮》的拆分部首為纟(絞絲)和巛(河川),是屬于織物類别的詞語。
由于《缃绮》是一個四字詞語,根據筆畫計算,它的總筆畫數為14筆。
《缃绮》一詞最早出現在《古文觀止》中,是從古代名著《紅樓夢》中摘引出來的。在《紅樓夢》中,《論語疏》有這樣的描述:“鳳姐親自揀繡品給寶玉,不過是隻擺了兩虎頭朱缃绮荷包罷了。”因此,我們可以知道《缃绮》這個詞起源于古代文學作品。
《缃绮》的繁體字為「黃」和「綺」。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代漢字中的《缃绮》寫法還有些許不同。其中,《缃》的古字形為「黃」加上「纟」,表示黃色的絲織品;而《绮》的古字形為「毛」加上「纟」,表示絲織品的花紋、織物。
1. 他的衣着華麗,身披一件華美的缃绮長袍。
2. 這位文人喜歡用絲綢制成的缃绮來裝飾書房的家具。
組詞:缃绮裙、缃绮屏風、缃绮帷幔
近義詞:錦緞、絲綢
反義詞:素布、針織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