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息警的意思、息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息警的解釋

不再告警。謂平靜無戰事。《魏書·蠕蠕傳》:“ 阿那瓌 鎮衛北藩,禦侮朔表,遂使 陰山 息警, 弱水 無塵。” 唐太宗 《賜鄭元璹書》:“知公已共可汗結和,遂使邊亭息警,烽火不燃。” 明 張居正 《答應天撫院宋陽山言防倭》:“近年海寇息警,人心頗懈,僕竊以為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息警”為漢語書面用語,由“息”與“警”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息”指停止、平息(《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307頁),“警”本義為戒備狀态,引申指警報、警戒(《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108頁)。二字組合後,“息警”特指解除警戒狀态,多用于描述戰争或動亂結束後社會恢複安定。例如《後漢書·袁紹傳》載“海内息警,黎庶獲安”,即用此詞表達戰亂平息後的安甯景象。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屬于曆史詞彙,常見于文言色彩較重的語境,如史籍研究或文學創作。與之相關的近義詞包括“弭兵”“偃武”等古代軍事術語,反義詞則有“興戎”“構釁”等表示引發戰事的詞彙。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撰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雖未單獨收錄該詞目,但通過語素分析法可準确推導其含義,符合漢語構詞規律。

網絡擴展解釋

“息警”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主要來源于古代文獻,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息警”由“息”(停止)和“警”(警戒)組成,字面意為停止警戒、解除警報。它多用于描述危險或戰事結束後,恢複平靜的狀态。

曆史用例

  1. 軍事場景:如《魏書·蠕蠕傳》提到“陰山息警”,指北方邊境戰事平息,無需再警戒。
  2. 外交和平:唐太宗《賜鄭元璹書》中“邊亭息警”,形容通過結盟使邊境烽火停息。
  3. 治安管理:明代張居正用“海寇息警”描述海盜活動減少,海上恢複安甯。

語境特點

反義詞

根據語境,反義詞可為“戒嚴”“烽煙”“告急”等表示緊張狀态的詞彙。

“息警”強調從警戒到安甯的轉變,核心是危機消弭後的和平。其用法多見于曆史、文學領域,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愛樂白晶晶白戰家變形表起表兄弟避強擊惰盋盂钗帼熾暑恥心觸楣頭儲宰燈絲帝書放學凡戎車奉貢紛龎卦者古别離呵叱亨饪紅草侯景之亂後類還價昏嫁醮會鲛盤泾川警夜金鑼蠲救開間連艦烈女流荒賣質面從木三對匿堯七平八穩散裝上班上天不負苦心人山嵌神獒繩裁寺壁四賦擡愛貪戾萬念俱寂葳蓁伍弄下管相機行事遐阻歇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