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納貢。《後漢書·東夷傳·夫馀》:“二十五年, 夫餘王 遣使奉貢, 光武 厚荅報之。” 明 宋濂 《皇太子與高麗王書》:“王處海東,稱藩奉貢於朝廷者五年。”
(2).猶奉獻。《後漢書·呂布傳》:“ 成 ( 侯成 )分酒肉,先入詣 布 而言曰:‘蒙将軍威靈,得所亡馬,諸将齊賀,未敢嘗也,故先以奉貢。’”
奉貢是漢語複合詞,由“奉”與“貢”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恭敬地進獻物品或履行義務,多用于古代臣屬向君主、藩國向中央王朝納貢的語境。以下從字源、本義、引申義及典籍用例分述:
奉(fèng)
《周禮·地官·大司徒》:“奉璋瓒以祀先王。”
(手持玉制禮器祭祀先王,體現莊重态度。)
貢(gòng)
《尚書·禹貢》記載九州貢物制度,如“淮海惟揚州……厥貢惟金三品”。
核心義:以恭敬之禮進獻貢品,強調行為中的尊卑關系與儀式性。
《左傳·襄公八年》:“奉貢職,無有攜貳。”
(履行納貢職責,不可懷有二心。)
“奉貢”是中國古代朝貢體系的核心行為:
現代漢語中,“奉貢”一詞已罕用,但保留于曆史文獻與成語中,如:
(注:部分古籍原文鍊接因平台限制未展示,可于“國學大師”“中華典藏”等權威數據庫檢索驗證。)
“奉貢”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納貢
指諸侯或附屬國向中央政權進獻貢品,以示臣服或維系政治關系。例如《後漢書·東夷傳·夫馀》記載:“夫餘王遣使奉貢,光武厚答報之。” 這一用法在古代文獻中常見,強調對上級權威的尊崇與禮節性進獻。
奉獻
泛指恭敬地獻上物品或心意。如《後漢書·呂布傳》中提到,将領侯成将酒肉“先以奉貢”,表達對主将的忠誠。此含義更側重個人或群體的主動呈獻,不局限于政治關系。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相關篇章或權威詞典釋義。
白奪臂有四肘不哼不哈單于吃小竈觸地號天處畫代表團待人丹煇刁滑東宮三師二百五煩促豐膏風美分文不名凫舟歸攏圭律罛罶豪縱黑鹄黑蛟螭賀樓橫眉怒目火石袋剪輯夾庾忌恨疾惡如風嫉賢妒能褲裆魁闳癞頭蟆羸骖流濫麥克斯韋米蛀蟲目光如豆貧鞠鉛锷強說牽夢嘺嘺唶唶柔厚上頓上援下推山阻伸坦試圖手搏鐵冠鳀海庭審停辛伫苦枉費心力望夫山吳越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