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當面順從。《書·益稷》:“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後言。”《後漢書·朱暉傳》:“俗吏苟合,阿意面從。”《新唐書·魏徵傳》:“若面從可,方别陳論,此乃後言,非 稷 禼 所以事 堯 舜 也。”《歧路燈》第六三回:“何難回頭是岸,萬不可面從腹诽。”
“面從”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iàn cóng,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含義
指表面順從他人,但内心并不認同,屬于表裡不一的行為。常與“背言”連用為“面從背言”,強調當面附和、背後非議的兩面性态度。
出處與典故
源自《尚書·益稷》中舜對臣子的告誡:“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後言。”意為君主有過失時,臣子不應當面順從,背後卻議論。唐代魏徵曾引用此典,強調直言進谏的重要性,反對口是心非的“面從”行為。
使用場景與延伸
多用于描述人際交往或職場中缺乏主見、盲目附現象,含貶義。例如《後漢書》批評“俗吏苟合,阿意面從”,《歧路燈》也提到“不可面從腹诽”。
相關成語
總結來看,“面從”不僅體現行為上的被動服從,更暗含思想上的不認同,常用于警示真誠溝通的重要性。
《面從》是一個漢字詞語,在現代漢語中有兩個常見的意思:
1. 指一個人的臉部表情和神态順從、順應。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言行上向别人故意示好、迎合對方的意見或要求。
2. 指一個人在言談行為上向他人表達敷衍、應付的态度。
《面從》的拆分部首為「面」,筆畫數為9筆。
《面從》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莊子·秋水》一文,文中寫道:“故面不可以從縮小稱夫,窮不可以從苦笑。”意思是面容是不能因為故意縮小而稱美的,貧窮也不能因為苦笑而稱吉祥。
在繁體字中,“面”(讀音:miàn)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而“從”(讀音:cóng)在繁體字中寫作「從」。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面」的寫法有一些變體,例如「靣」,而「從」的寫法也有一些變化,如「從」或「曾」。
1. 他對上司總是一副面從若無其事的表情,但實際上并不聽從上司的安排。
2. 她面對顧客時總是面從有餘,但目中無人。
1. 面對:面對現實、面對挑戰。
2. 從容:從容不迫、從容應對。
3. 面臨:面臨困境、面臨選擇。
近義詞:面黃肌瘦、面不改色。
反義詞:面露喜色、面無表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