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遙相間隔。 晉 張協 《七命》:“絶景乎大荒之遐阻,吞響乎幽山之窮奧。” 唐 姚係 《送周願判官歸嶺南》詩:“往復念遐阻,淹留慕平生。” 清 黃景仁 《平定兩金川大功告成恭紀序》:“馮其遐阻,肆乃狙賊。”
(2).疏遠;疏于音問。 唐 羅衮 《至襄州寄江陵啟》:“倏爾辭違,漸成遐阻。”
“遐阻”是由“遐”與“阻”組合而成的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遙遠而阻隔”,常見于文言文語境中。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漢語研究資料,該詞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源與構詞 “遐”本義指空間或時間的遙遠,《說文解字》釋為“遠也”,如《詩經·小雅》中“天保定爾,以莫不遐”即取此義;“阻”則強調地理隔閡,《爾雅》注為“山川難越曰阻”。二者疊加後構成遞進式語義,既包含空間距離的遙遠性,又強調通行障礙的客觀存在。
二、文獻用例 《晉書·劉琨傳》載“南北遐阻,受授不同”,此處形容地域分隔導緻政令難以通達的狀态;《宋書·武帝紀》中“遐阻任重,實憑廟略”,則特指邊疆地區的地理險要與治理難度。這類用法多用于描述政權管轄範圍與邊疆區域的空間矛盾。
三、語義延伸 在文學作品中,“遐阻”常被賦予情感維度。如《昭明文選》輯錄的六朝詩賦裡,“山川遐阻,日月逾邁”,将地理阻隔引申為時間流逝帶來的心理疏離感,形成空間與時間的雙重隱喻體系,這一修辭手法在唐宋詩詞中得到進一步發展。
“遐阻”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具體差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遐阻”由“遐”(遙遠)和“阻”(阻礙)組成,字面意為遙遠而困難,阻礙重重。既可指物理距離的遙遠與阻隔,也可引申為人際關系的疏遠或溝通不暢。
遙相間隔
指空間或時間上的遙遠阻隔。例如晉代張協《七命》中“絶景乎大荒之遐阻”,描述自然環境的險遠。此用法多用于文學作品中,強調地理或時間的不可及性。
疏遠或疏于聯繫
唐代羅衮《至襄州寄江陵啟》提到“漸成遐阻”,表達因離别導緻關系疏遠或音訊不通。常用于書信或人際交往語境,帶有情感色彩。
若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引用,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或古典文集()。
愛狎安保悲歡輩類備戰不便水土晨服出尖春天刺詩從役道人頭戥子遁幽伐德封額分攜腐餘喝報花光迦逅健旺基陛警急積強峻嚴課目寬典匡弼擴孔老娘雷市冷眼裡面鬧竿骈匝喬松清流秦王破陣樂取決日不移影三賢十聖上清上司衙門觞弦深知石妖書檄所由騰聞特派員岧嵽通信員頭稍頽人徒居五花骢無論何時蟹網謑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