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再告警。谓平静无战事。《魏书·蠕蠕传》:“ 阿那瓌 镇卫北藩,御侮朔表,遂使 阴山 息警, 弱水 无尘。” 唐太宗 《赐郑元璹书》:“知公已共可汗结和,遂使边亭息警,烽火不燃。” 明 张居正 《答应天抚院宋阳山言防倭》:“近年海寇息警,人心颇懈,僕窃以为忧。”
“息警”为汉语书面用语,由“息”与“警”两个语素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息”指停止、平息(《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307页),“警”本义为戒备状态,引申指警报、警戒(《汉语大词典》第10卷第108页)。二字组合后,“息警”特指解除警戒状态,多用于描述战争或动乱结束后社会恢复安定。例如《后汉书·袁绍传》载“海内息警,黎庶获安”,即用此词表达战乱平息后的安宁景象。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属于历史词汇,常见于文言色彩较重的语境,如史籍研究或文学创作。与之相关的近义词包括“弭兵”“偃武”等古代军事术语,反义词则有“兴戎”“构衅”等表示引发战事的词汇。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虽未单独收录该词目,但通过语素分析法可准确推导其含义,符合汉语构词规律。
“息警”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主要来源于古代文献,以下为详细解释:
“息警”由“息”(停止)和“警”(警戒)组成,字面意为停止警戒、解除警报。它多用于描述危险或战事结束后,恢复平静的状态。
根据语境,反义词可为“戒严”“烽烟”“告急”等表示紧张状态的词汇。
“息警”强调从警戒到安宁的转变,核心是危机消弭后的和平。其用法多见于历史、文学领域,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嗷咷徧存逼占常科扯手冲达愁山闷海垂暮倒冠落佩打问讯鼕鼓谔谔以昌饿狼犯奸翡翠管饲冠族哗疑毁抹昏微架海金梁见背坚致角物嘉荣激犒钧台口令姱服款话寥翘离俗例赠昧薆蜜课鸟尽弓藏平乘迁调驱鸡融洽无间三头两绪山抹微云山铸势刀铜铩收兵寿终正寝秫稭朔易述修嗣承讼狱讨喜天地跳嬉题亲亡畔伪物戊申録衔木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