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侯景之亂的意思、侯景之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侯景之亂的解釋

南朝梁将侯景發動的叛亂。侯景原是北魏大将,又先後歸附東魏、西魏,公元547年降梁,次年舉兵叛變,攻破建康(今南京),囚死梁武帝,立簡文帝,并發兵四出攻掠,長江下遊地區遭嚴重破壞。551年廢簡文帝,立蕭棟為梁帝,後又廢梁帝自立,國號漢。次年為梁軍所破,敗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侯景之亂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梁的一場重大叛亂事件()。以下從背景、經過、影響等方面綜合解析:


一、定義與背景


二、叛亂經過

  1. 起兵反叛(548年):
    侯景以“清君側”為名,在壽陽(今安徽壽縣)起兵,率軍渡江包圍建康(今南京),圍攻台城(皇城)。
  2. 攻破台城(549年):
    圍城130餘天後,台城陷落,梁武帝蕭衍被囚禁餓死。侯景立太子蕭綱為傀儡皇帝(簡文帝),掌控朝政。
  3. 自立為帝(551年):
    侯景廢簡文帝,改立蕭棟,同年又廢蕭棟,自立為帝,國號“漢”。
  4. 敗亡結局(552年):
    梁将王僧辯、陳霸先聯合讨伐,侯景兵敗逃亡,途中被部下刺殺,叛亂終結。

三、影響與後果

  1. 南朝梁滅亡:
    梁朝宗室内鬥加劇,國土分裂,最終被陳霸先建立的陳朝取代。
  2. 社會與經濟重創:
    江南地區遭受大規模戰亂,人口銳減,經濟凋敝,門閥士族勢力大幅衰落。
  3. 南北格局變化:
    北朝(西魏、東魏)趁機擴張,占據江淮地區,加速了南北朝後期的統一進程。

四、曆史評價

侯景之亂是南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暴露了門閥政治的脆弱性,也為隋唐統一奠定了基礎。史學家認為其“雖為禍亂,亦促南北融合”。

如需了解更多細節,可查看來源:、2、6、7、10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侯景之亂

侯景之亂是指發生在南朝梁末年的一場政治軍事動亂。侯景是亂兵之首的名字,他起兵叛亂,攻占了當時的都城江陵,并且建立了自己的政權。這場亂事延續了一段時間,對南朝梁國的統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拆分部首和筆畫:

- 侯 (人部 冒聲弘舊部) 共7個筆畫

- 景 (日部 京聲并黃) 共12個筆畫

來源:

侯景之亂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南朝梁末年政治腐敗、社會動蕩以及太子宇文毓與楚王蕭繹之間的争鬥。

繁體:

侯景之亂 (簡體字:侯景之亂)

古時候漢字寫法:

侯景之亂的古時寫法為「侯景之亂」,并無太大變化。

例句:

強盜頭目侯景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侯景之亂,給南朝梁國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組詞:

- 侯國、盜賊、頭目、政治、動亂、叛亂

近義詞:

侯景之亂的近義詞可以是梁末亂局、侯景起義等。

反義詞:

侯景之亂的反義詞可以是南朝梁國的治安穩定、國泰民安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