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之亂的意思、侯景之亂的詳細解釋
侯景之亂的解釋
南朝梁将侯景發動的叛亂。侯景原是北魏大将,又先後歸附東魏、西魏,公元547年降梁,次年舉兵叛變,攻破建康(今南京),囚死梁武帝,立簡文帝,并發兵四出攻掠,長江下遊地區遭嚴重破壞。551年廢簡文帝,立蕭棟為梁帝,後又廢梁帝自立,國號漢。次年為梁軍所破,敗死。
詞語分解
- 侯的解釋 侯 ó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侯爵。侯門。公侯。封侯。諸侯。 古代用作士大夫之間的尊稱。 姓。 侯 ò 〔閩侯〕地名,在中國福建省。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亂的解釋 亂 (亂) à 沒有秩序:亂套。紊亂。淩亂。 社會動蕩,戰争,武裝騷擾:亂世。政亂。平亂。亂邦不居。 混淆: * 。敗常亂俗。 任意隨便:亂吃。亂跑。 男女關系不正當: * 。 橫渡:亂流。 治理:亂臣。
專業解析
侯景之亂是中國南朝梁武帝統治末期爆發的一場重大軍事叛亂事件。該事件發生于548年至552年間,由東魏叛将侯景發動的武裝叛亂,最終導緻梁朝國力衰退,江南地區社會經濟遭受嚴重破壞。
一、事件背景與起因
侯景原為東魏權臣高歡麾下将領,因與繼任者高澄矛盾激化,于547年投降西魏未果後轉投梁朝。梁武帝蕭衍錯誤接納侯景,授予其大将軍封號。次年侯景察覺梁朝與東魏議和動向,恐遭出賣遂起兵反叛。
二、叛亂進程
- 建康圍城:548年侯景率軍渡江攻占建康(今南京),圍困台城百餘日,期間梁武帝被困餓死。
- 江南動蕩:叛軍控制長江下遊地區,實施殘酷統治,史載"千裡絕煙,人迹罕見"。
- 軍事鎮壓:552年梁元帝派王僧辯、陳霸先聯軍攻破建康,侯景逃亡途中被部屬所殺。
三、曆史影響
- 政治格局:加速南朝衰落,為陳朝建立奠定基礎(《中國通史》卷四)。
- 經濟破壞:江南富庶地區"戶口百遺二三",農業生産倒退二十年(《六朝經濟史研究》)。
- 文化沖擊:建康城宮殿藏書毀于戰火,大量典籍文獻永久失傳。
四、漢語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南朝梁武帝末年降将侯景發動的叛亂,造成嚴重社會動蕩的曆史事件"(第七版,第312頁)。《中國曆史大辭典》特别強調該事件對南北朝政權更疊的關鍵作用(曆史分冊,第89頁)。
網絡擴展解釋
侯景之亂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梁的一場重大叛亂事件()。以下從背景、經過、影響等方面綜合解析:
一、定義與背景
- 時間:公元548年至552年,由東魏降将侯景發起,持續近四年。
- 人物:侯景為羯族人,原為東魏将領,因與權臣高澄矛盾,于547年投降梁朝,受封河南王。
- 背景:
- 梁朝内部矛盾:南朝梁後期政治腐敗、社會動蕩,士族與寒門對立,百姓負擔沉重。
- 侯景野心:侯景不滿梁武帝的猜忌和權力限制,企圖借叛亂奪取政權。
二、叛亂經過
- 起兵反叛(548年):
侯景以“清君側”為名,在壽陽(今安徽壽縣)起兵,率軍渡江包圍建康(今南京),圍攻台城(皇城)。
- 攻破台城(549年):
圍城130餘天後,台城陷落,梁武帝蕭衍被囚禁餓死。侯景立太子蕭綱為傀儡皇帝(簡文帝),掌控朝政。
- 自立為帝(551年):
侯景廢簡文帝,改立蕭棟,同年又廢蕭棟,自立為帝,國號“漢”。
- 敗亡結局(552年):
梁将王僧辯、陳霸先聯合讨伐,侯景兵敗逃亡,途中被部下刺殺,叛亂終結。
三、影響與後果
- 南朝梁滅亡:
梁朝宗室内鬥加劇,國土分裂,最終被陳霸先建立的陳朝取代。
- 社會與經濟重創:
江南地區遭受大規模戰亂,人口銳減,經濟凋敝,門閥士族勢力大幅衰落。
- 南北格局變化:
北朝(西魏、東魏)趁機擴張,占據江淮地區,加速了南北朝後期的統一進程。
四、曆史評價
侯景之亂是南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暴露了門閥政治的脆弱性,也為隋唐統一奠定了基礎。史學家認為其“雖為禍亂,亦促南北融合”。
如需了解更多細節,可查看來源:、2、6、7、10等。
别人正在浏覽...
阿堆白坿剝放卑細邊軍材術差錯插打剗新承天之祜大謬禫祥道德哲學掉三寸舌堞樓定旋律符號幹傺高深莫測觀想孤居滾運過獎海沽橫敵韹韹會食葫蘆格胡顔之厚降帳腳資經目棘榛輯治倔起儁秀聚沙烈禍林于麥餌脈禮蒙混過關歐亞大陸噗噜噜求乞讓逸競勞遶殿雷散言碎語時談首施兩端天宗蜓翼銅盆鐵帚王儲無親無閑橡皮樹祥兆纖身翕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