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賣或抵押。《金史·食貨志二》:“民田業各從其便,賣質於人無禁,但令隨地輸租而已。”
“賣質”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和來源分析:
含義:指以次充好,将劣質産品冒充優質産品出售,帶有欺騙性質的行為。
構成解析:
含義:指出賣或抵押財産(如土地、田産)。
來源:
建議在學術或正式寫作中,優先參考《金史》等權威史料中的解釋;日常交流中則更常用其“以次充好”的引申義。如需深入考據,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曆史經濟文獻。
《賣質》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賣”和“質”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對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進行介紹。
在《賣質》中,“賣”字的拆分部首是“卩”,筆畫為5;“質”字的拆分部首是“貝”,筆畫為10。
“賣質”一詞的來源比較明确,早在古代,賣質就是指出售質物。其中,“賣”表示出售的行為,“質”則代表質物、質品。
《賣質》一詞的繁體字為「賣質」。
在古代,賣質的寫法以及發音可能存在變化,比如切音等。然而,其基本形态和意義與現代寫法相似。
1. 這家商店以賣質為本,信譽很好。
2. 他的産品确實是高質量的,值得買賣。
與“賣質”相關的組詞有:賣家、賣方、質量、質價。
與“賣質”意思相近的詞語有:賣物、出售質量好。
與“賣質”意思相反的詞語有:買質、購買不良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