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 sth.in coordination;cooperate with;work in coordination with] 互相配合
協同辦理
(1).諧調一緻;和合共同。《漢書·律曆志上》:“鹹得其實,靡不協同。”《後漢書·桓帝紀》:“内外協同,漏刻之閒,桀逆梟夷。”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中:“誓書之外,各無所求,必務協同,庶存悠久。” 魯迅 《熱風·隨感錄三六》:“太特别,便難與種種人協同生長,掙得地位。”
(2).指團結統一。《三國志·魏志·鄧艾傳》:“ 艾 性剛急,輕犯雅俗,不能協同朋類,故莫肯理之。”《樂府詩集·燕射歌辭二·北齊元會大飨歌皇夏三》:“我應天曆,四海為家。協同内外,混一戎華。”
(3).協助;會同。《三國志·魏志·呂布傳》:“卿父勸吾協同 曹公 ,絶婚 公路 。” 元 馬緻遠 《嶽陽樓》第三折:“勾頭文書元着我協同着你拿這 胡道人 。” 清 李漁 《比目魚·奏捷》:“若果然是他,隻消協同地方,拿來就是了。” 毛6*澤6*東 《給中國人民*********的命令》:“協同 朝鮮 同志向侵略者作戰并争取光榮的勝利。”
(4).指互相配合。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三章第一節:“遇有戰事,召集各部落長共同商議,調發兵衆,協同作戰。” 郭光 《英雄列車》一:“我們的英雄乘務員和旅客協同動作,又從洪水裡搶救出來了九個災民。”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協同漢語 快速查詢。
“協同”是現代漢語中表示多方協作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主體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特定目标。《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各方互相配合或甲方協助乙方做某件事”,強調行動的統一性與互補性。
從語義構成分析,“協”字本義為衆人合力,《說文解字》釋為“衆之同和也”,而“同”指共同參與,二字組合強化了集體行動的關聯性。在語法功能上,該詞既可作為謂語(如“部門協同推進項目”),也可充當定語構成專業術語(如“協同效應”“協同辦公系統”)。
北京大學語言學研究中心指出,“協同”在當代語境中發展出三層引申義:①技術領域的系統聯動(如計算機協同過濾算法);②生物學中的共生關系(如物種協同進化);③管理學中的資源整合模式(如供應鍊協同)。這種語義拓展體現了詞彙與社會發展的動态關聯。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用法詞典》收錄的典型搭配包括“協同發展”“協同創新”“協同作戰”等詞組,反映出該詞在政策文件、科技文獻及軍事領域的高頻使用特征。與之形成語義網絡的近義詞有“配合”“協作”,而反義詞體系則包含“孤立”“割裂”等概念。
“協同”是一個多維度概念,涵蓋哲學、管理學、技術應用等多個領域。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指協調兩個或以上不同資源或個體,通過合作共同完成目标的過程或能力。其本質在于元素間的相幹性,通過協作形成整體效益大于部分之拉動效應。
康德認為協同是主動與受動間的交互作用,而協同學理論(赫爾曼·哈肯提出)強調開放系統中各子系統通過非線性相互作用産生宏觀有序結構。
領域 | 具體表現 |
---|---|
技術 | 協同軟件(如OA系統)支持多人線上協作 |
管理 | 跨部門決策時采用“協同”而非“管理”,體現民主化流程 |
軍事 | 陸海空協同作戰等現代戰争模式 |
行政 | 多部門聯合工作中,“主辦方用‘會同’,其他方用‘協同’” |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引用或技術實現細節,可查看搜狗百科(-2)及漢典(-4)等來源。
阿伽奧竈常山舌朝婚傳影春風得意答複墊片釣歌調下犯寒粉骨糜軀負鬥負堅執鋭格校關鼓黑酣熇暑彙總混子牋刺見德骥騄驚悼京垓薊丘急三台就是苛峭曠放曠歲辣焦焦狼窩老大無成類祭陵官令母流鄭露花風絮眉尖眼尾木偶片抛開陪鼎漂母匹鳥擎跽曲拳清淚清直融彙簁簁失物雙甄算子擡愛縧褐鐵闆歌喉鐵算盤猬起鷄連響泉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