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骨糜軀的意思、粉骨糜軀的詳細解釋
粉骨糜軀的解釋
猶言粉骨碎身。 唐 王維 《為薛使君謝婺州刺史表》:“臣縱粉骨糜軀,不報萬分之一。” 唐 顔真卿 《謝戶部侍郎表》:“粉骨糜軀,罔知攸答。”
詞語分解
- 粉骨的解釋 粉身碎骨,不惜生命。《南齊書·王僧虔傳》:“一門二世,粉骨衛主,殊勳異績,已不能甄,常階舊途,復見侵抑。”《資治通鑒·梁武帝太清二年》:“臣寧堪粉骨,報命讎門。乞 江 西一境,受臣控督。” 宋 蘇轍
- 糜軀的解釋 粉身碎骨,獻出生命。 三國 魏 曹植 《聖皇篇》:“思一効筋力,糜軀以報國。”《南齊書·王僧虔傳》:“祖兄二世,糜軀奉國。”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烏仗那國》:“欲報此德,糜軀未謝。”
網絡擴展解釋
“粉骨糜軀”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fěn gǔ mí qū,其核心含義為“粉身碎骨”,比喻為了某種使命或恩情不惜犧牲生命。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 字面理解:身體粉碎成骨灰,形容極緻的犧牲。
- 比喻義:常表達對恩情或責任的極度忠誠,甘願付出一切代價。
出處與例句
- 唐代文獻:
- 王維《為薛使君謝婺州刺史表》:“臣縱粉骨糜軀,不報萬分之一。”
- 顔真卿《謝戶部侍郎表》:“粉骨糜軀,罔知攸答。”
(均通過誇張手法表達竭力報效的決心)
用法與結構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賓語或定語,常見于古代奏表、謝恩等正式文體。
- 感情色彩:褒義,強調奉獻精神,但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文學作品。
補充說明
- 近義詞:粉身碎骨、肝腦塗地(需根據語境區分)。
- 現代適用性:多用于書面或曆史語境,口語中較少出現。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漢典》或唐代詩文選集。
網絡擴展解釋二
粉骨糜軀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
《粉骨糜軀》這個詞源于古代文學作品《紅樓夢》中的一句詩:“葬花吟,粉骨碎于春。”因此,它的意思是指某個人或事物的遭遇非常悲慘或不幸,像粉末一樣碎裂并消逝于世,在形容上帶有一種凄美的意味。
拆分部首和筆畫:粉(米字頭,三畫)骨(骨字旁,九畫)糜(米字頭,十三畫)軀(身字旁,十八畫)。
來源:《紅樓夢》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被譽為中國古代小說的巅峰之作。其中這句詩表達了作者對紅樓夢中女主角林黛玉的思念之情,後來被引申為形容悲傷、離散或消逝的意義。
繁體字寫法
粉骨糜軀(繁體字:粉骨糜軀)。
古時候漢字寫法
粉骨糜軀(古漢字:粉骨糜軀)。
例句
1. 在那場戰争中,無數的青年英雄粉骨糜軀,令人痛心。
2. 她的愛情經曆可謂粉骨糜軀,傷透了心。
組詞
- 糜爛
- 骨感
- 粉碎
- 糜費
- 身軀
近義詞
破碎、消逝、離散、悲慘
反義詞
完整、幸福、安全、健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