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布衣。借指平民。 宋 劉克莊 《沁園春·平章生日丁卯》詞:“向朝堂衮繡,萬羊非泰,湖山絛褐,兩鶴相隨。”
縚褐:猶布衣。借指平民。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五:“雖然縚褐容相見,東望嚴扉敢杖藜。”
“縧褐”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āo hè,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縧褐”原指用絲帶(縧)和粗布(褐)制成的衣物,後引申為平民的代稱,象征樸素、低微的社會身份。例如宋代劉克莊在《沁園春·平章生日丁卯》中寫道:“湖山縧褐,兩鶴相隨”,以“縧褐”暗指隱士或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态。
部分資料(如)提到“縧褐”可能引申為“主人對待仆人不嚴肅”,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文獻,或為個别語境下的特殊用法,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
“縧褐”主要用于古代文學中,通過衣着特征代指平民階層,體現社會身份差異。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沁園春·平章生日丁卯》等宋代作品原文。
縧褐(tāo hè)是一個具有濃郁文學和曆史氣息的詞語,它可以用來形容古代的衣物和服飾。
縧褐的拆分部首是縧(纟)和褐(衤),縧的筆畫數為6,褐的筆畫數為10。
縧褐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縧褐是古代君主或貴族所穿的一種寬大長袍。它是由精細的絲縧制成,顔色通常呈現出柔和的棕色,因而得名為縧褐。
縧褐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綯褐。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會隨着時代的變遷逐漸演變。縧褐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基本特征仍然是由縧和褐兩個字形組合而成。
1. 他身穿縧褐,舉止莊重,散發着一股古風雅韻。
2. 這幅畫中的人物衣着縧褐,生動地展現了古代貴族的風采。
組詞可以根據“縧褐”這個詞的意思來進行聯想,例如:
縧帶、絲縧、褐色、褐石等。
縧褐這個詞的近義詞可以是綢緞、錦繡、華服。
縧褐的反義詞可以是華麗、富麗堂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