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謂胎兒在母體中受母親的意念而轉化。 漢 劉向 《列女傳·周室三母》:“故姙子之時,必慎所感,感於善則善,感於惡則惡。人生而肖萬物者,皆其母感於物,故形音肖之。 文王 母可謂知肖化矣!”
“肖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進行解釋:
肖化(拼音:xiāo huà)指古人認為胎兒在母體中會因母親的意念或外界影響而發生轉化。這一概念源自傳統胎教思想,強調母親在懷孕期間需保持良好心态,以正向意念影響胎兒發育。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劉向的《列女傳·周室三母》:
“故姙子之時,必慎所感,感於善則善,感於惡則惡。人生而肖萬物者,皆其母感於物,故形音肖之。文王母可謂知肖化矣!”
(意為:母親懷孕時需謹慎感知外界,胎兒會模仿母親所感之物,周文王之母深谙此道。)
字義分解
現代使用
該詞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語境中較少出現,多用于研究傳統文化或文獻時提及。
需注意,“肖化”也是一位現代人名(如廣西自治區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但與詞語本身無直接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或文化背景,可參考《列女傳》及相關漢典資料。
肖化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肖”和“化”。
- “肖”字的部首是⺼(月)部,總共有5個筆畫。 - “化”字的部首是⺻(犬)部,總共有4個筆畫。
據考證,“肖”字原指“像貌,即形象的外貌”。後來在演化過程中,衍生出了“類似”、“相像”等義項。而“化”字則表示一種變化、轉化的過程。合在一起,“肖化”表示事物逐漸變得像某種特定的形象。
在繁體字中,仍然使用“肖化”這個詞,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可能會存在不同的變體形式。但是根據現有的研究,沒有找到“肖化”的古代寫法。
1. 在這個國家裡,西方文化逐漸肖化了年輕一代的價值觀。 2. 這個城市的建築風格逐漸肖化為歐洲古典風格。 3. 新一代移民的生活方式逐漸肖化為當地人的生活方式。
肖像、肖似、肖願、肖求、攝影、藝術
類似、相似、模仿、仿真
不同、獨特、個性化
【别人正在浏覽】